我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研究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t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宅基地是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其所有权属于农村全体农民所在的集体。宅基地一方面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基本居住需求,另一方面也对农村的社会稳定起到重要维系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定居,导致农村宅基地闲置,在很多地区甚至形成了“空心村”,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的供给却存在着缺口,城市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现实的宅基地改革诉求强烈。要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必须对现行的制度进行改革,将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进一步区别开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进行明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所有权。”根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农村宅基地设置“三权分置”政策,将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进一步区别开来,本质是在农户居住权和宅基地流转之间寻求平衡。物权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的成功经验及一些地市的宅基地改革试点为我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提供了实践基础,宅基地“三权分置”不仅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规律,也具有可强的操作性、可行性。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宅基地“资格权”应当定性为“成员权”,即农民基于其集体成员资格而专享的宅基地使用权。“三权分置”中的“资格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权益总称,资格权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分配资格,第二方面是使用权。资格权表明了农民具有宅基地的取得资格,同时对于具备资格的宅基地享有占有、处置等相关权益。而“使用权”的含义应该是对宅基地产生的受益享有占有权,更偏向于实际使用。与《物权法》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本思路应遵循成员权身份的逻辑,基于现有法律制度的要求,在不违背物权法定、一物一权的原则下,对宅基地的资格权获取机制进行改进完善,对其登记制度进行明确,对于宅基地的使用制度进行构建,强化有偿使用,新增使用权退出机制。
其他文献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探讨了“三农”发展问题,明确指出农业是其他所有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及保障,我国要向农业科技强国、农业技术创新大国的方向发展。那么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涉农上市公司,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个“三农”的兴衰,因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和市场经济的进步都会受到涉农上市公司的发展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涉农上市公司发展方向凸显了农业企业的发展特点,他们
研究目的:下肢形态异常问题是运动康复领域最为严重的身体姿态问题之一,备受关注。本文通过研究下肢形态异常小学生的步态特征,探索异常步态对小学生下肢形态改变以及损伤发生的影响机制,为下肢形态异常或损伤的康复、矫正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利用Body Style(Model.S-8.0)身体形态测试系统从262名四、五年级小学生中筛选出存在下肢形态异常(下肢不等长,足内、外翻,膝内、外翻)
在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生活着被誉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瑶族,该族群中最独特的猴鼓舞艺术,形象展示了其精神文化内涵。公共照明设计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人类现代生活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对环境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深入了解瑶族猴鼓舞艺术风格特点及现代公共照明等问题的基础上,将猴鼓舞艺术中的艺术元素进行提取、变形、重组等思考与设计,并按照公共照明设计原则将创新后的艺术元素应用到公共照明系统设计中,从而
“民族话语论争”是后新时期中国艺术批评场域里的一个重要论题。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政治历史舞台发生了剧烈震荡,社会文化思潮巨变,“冷战式的二元对立”被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交互整合”所取代。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全面席卷下,中国当代文化对“现代性”一以贯之的追求,也面临被国际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所替代的危机。国门的再次打开使得西方各派理论学说奔涌而入,中西方文化在相互碰撞和相互交
爱国热点事件作为新型的网络热点事件,引发过大规模的讨论和线下行动,网络社会特殊的点对点关系使得基层群众得以对各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社会的主要成员构成包括官方话语主体、意见领袖话语主体和民间话语主体,三个话语主体对网络爱国热点事件的意见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期间会脱离现实的情境而进入一种高度默契和团结的状态,这往往会催生一种新的思想意识——网络爱国主义。“网络”二字在这种语境中,不再是教育阵地、教
实践证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需无数传承者在继承中不断推陈出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的缩影,也是当代人看向过去的窗口。因此,对当代文艺工作者而言,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是新时代背景下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基于此视角,本研究提出对古格“宣”舞与面具舞的舞台继承与创新,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视频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最终完成论文
本文是一篇汉译英笔译实践报告,翻译任务是将清代陈宏谋编辑、《教女遗规》译注小组所译注的《教女遗规译注》进行英译。该书采集历代女子教育之经典,可谓女子教育集大成者。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使外国读者了解古代中国是如何教育女子的,将这本书翻译成英文具有重要意义。该实践报告中主要介绍目的论在《教女遗规译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根据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翻译的目的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译者
目的意义: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作为老年人阳虚体质人群的干预手段,观察阳虚体质的老年人体质变化情况,探讨运动处方对老年人阳虚体质的干预效果,从而为改善阳虚体质提供有效的运动途径。同时为实现“2030健康中国”规划贡献一份力量。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从莱州市老年公寓招募并筛选出阳虚体质的老年人28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受试者除了参加公寓安排活动外,不进行其它
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属蔷薇科草莓属草本植物,起源于欧洲,最开始引入我国仅作为观赏栽培,由于其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逐渐被广泛栽培。我国草莓消费主要以鲜销为主,然而由于成熟期短、上市集中且其含水量高(90-95%)、组织娇嫩,容易受到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品质劣变,失去商品性。随着消费者对果品营养品质的日益关注以及草莓果实的货架期短的实际问题,提
维吾尔族地毯图案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造型丰富、结构严整、色彩绚丽,是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结晶,本文在对维吾尔族地毯图案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对维吾尔族地毯图案的种类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图案的造型、构图、色彩及材料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探寻能够展现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尝试使用木质材料以新的形式对维吾尔族传统图案进行再表现,在保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