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碳氮组分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的农田管理措施,秸秆还田方式与还田年数对土壤有机碳与氮素周转、作物生产具有重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集约化的稻麦复种生产系统保障了粮食持续稳定高产,但也面临着面源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2]。因此,探讨秸秆还田方式和年数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碳库和氮库变化以及作物生产的影响,对促进稻麦复种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由两个试验组成,试验一于2013年开始设置定位试验,包括秸秆少耕还田(MT)、秸秆旋耕还田(RT)、秸秆翻耕还田(CT)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0)4个处理(2016、2017年取样);试验二于2010年开始设置定位试验,包括秸秆不还田(NR)和秸秆还田1~7年(SR1~SR7,2016-2017年)或秸秆还田1~8年(SR1~SR8,2017-2018年)8个或9个处理,通过分析秸秆还田不同方式和年数对碳库与氮库组成变化以及其对稻、麦产量的影响,以期提出稻麦复种区合理的碳氮管理策略和秸秆管理措施。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不同方式下秸秆还田深度不同,还田4年后相应提高不同土层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和碳氮比。与CT0相比,MT处理显著提高0~5 cm 土层SOC和TN含量及0~5 cm与其他各层次SOC和TN含量层化率;CT处理增加了 0~20 cm土层内SOC含量,且在10~20 cm 土层达显著水平,提高了各土层TN含量(9.08%~12.10%)[1]。耕作强度越大,10~20 cm 土层土壤碳氮比越低。2.秸秆还田不同方式4或5年后调节了0~20 cm内各土层土壤各SOC组分和TN组分含量,但对不同土层影响不同。与RT和CT处理相比,MT处理显著提高了 0~5 cm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和颗粒态氮(PTN)含量,但降低了 10~20 cm HFOC、POC和轻组氮(LFTN)、重组氮(HFTN)、PTN和矿物结合态氮(MTN)含量;CT处理各土层LFOC、LFTN、POC 和 PTN 含量均高于 CT0。土壤 LFOC、HFOC、POC、MOC(LFTN、HFTN、PTN、MTN)含量与SOC(TN)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均可以作为SOC(TN)变化的指标,LFOC和LFTN变化率分别与SOC和TN变化率有较高相关性,且对秸秆还田方式表现出了最高的敏感性,分别是指示秸秆还田方式对SOC和TN影响的最佳指标。3.秸秆还田不同方式4或5年后各处理土壤SOC和TN主要分布在>0.25 mm大团聚体中,其中SOC含量较微团聚体提高30.53%~44.96%;>2 mm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受秸秆还田方式影响最大,均随着耕作强度的降低而增加。MT处理显著提高>2 mm团聚体和>0.25 mm大团聚体比例。与CTO处理相比,CT处理有利于提高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对各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影响均不显著。秸秆还田方式显著影响>2 mm团聚体对SOC(TN)的贡献率,MT较CT0显著提高>2 mm团聚体对SOC贡献率,且0~20 cm SOC含量和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CT处理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提高了 9.4%,增幅为13.24%。>2 mm团聚体对TN贡献率MT显著高于CT、CT0;0.25~0.053 mm及<0.053 mm团聚体对TN贡献率CT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秸秆还田方式对SOC、氮储量有显著影响,其中MT处理提高了 0~20 cm有机碳储量和0~10 cm 土壤全氮储量;CT处理各土壤层次有机碳储量均高于CT0处理,并且在0~10 cm和0~20 cm差异显著,0~20 cm 土壤氮储量也较高。5.随秸秆还田年数增加,各土层SOC和TN含量逐渐提高,但增幅减小;各处理5~10 cm 土层SOC含量高于其他土层;与NR处理相比呈显著性差异的拐点,各土层SOC含量在秸秆还田1~3年,TN含量在秸秆还田1~2年。各土层仅0~5 cm土壤碳氮比在秸秆还田0~3年内随着还田年数增加而显著提高,其他层次与还田年数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随着还田年数增加,表层0~5 cm与其他层次有机碳层化率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TN层化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秸秆还田年数≤3年时,0~5 cm 土层土壤碳氮比随着秸秆还田年数增加而显著提高。6.土壤各SOC组分和TN组分含量均随着秸秆还田年数的增加而提高,但是LFOC、POC、LFTN 和 PTN 的增速高于 HFOC、MOC、HFTN 和 MTN,其中 HFOC、MOC 含量增幅在还田6年后有降低的趋势。各处理POC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但土壤M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所呈现的特征因秸秆还田年数长短有所不同,当秸秆还田年数<3年时,各处理M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升后降,当秸秆还田年数≥3年时,各处理M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LFOC、HFOC、POC、MOC(LFTN、HFTN、PTN、MTN)含量与SOC(TN)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均可指示SOC变化,其中LFOC和LFTN分别与SOC和TN有较高相关性,且对秸秆还田年数表现出了最高的敏感性,分别是体现秸秆还田年数对SOC和TN影响的最佳指标。7.随着秸秆年数增加,土壤中不同粒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2mm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含量先上升后下降,<0.053 mm团聚体含量逐渐下降。随着秸秆还田年数增加,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0.25~0.053 mm粒级除外);仅>2 mm团聚体对SOC和TN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其他粒级均呈下降趋势。>0.25 mm大团聚体对SOC和TN的贡献率最大。8.0~20 cm内各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随着秸秆还田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秸秆还田6年内增加较为显著,秸秆还田6 a后土壤碳氮固存量增幅明显降低。9.秸秆还田不同方式处理下,水稻产量表现为CT>RT>MT>CT0,并与5~10 m土层LFOC和PTN,10~20 m土层SOC、HFOC、POC、MOC、LFTN、PTN含量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总体呈逐渐增加趋势;有机碳组分中10~20 cm 土层MOC含量的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TN组分中LFTN含量的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PTN次之。各级团聚体有机碳以及>2和2~0.25 mm团聚体全氮含量均与水稻产量正相关,且>2 mm团聚体有机碳和TN含量与水稻产量相关性最高,而0.25~0.053 mm及<0.053 mm团聚体全氮含量则与水稻产量负相关。表明,增加大团聚体有机碳和TN含量能提高水稻产量,而增加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不利于水稻增产。0~20 cm内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与水稻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0.不同秸秆还田年数处理下,小麦产量随着秸秆还田年数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并且与除了 5~10 cm 土层HFOC、MOC和10~20 cm 土层MOC外,0~20 cm内各土层其他SOC、TN及其组分含量显著正相关,LFOC和LFTN含量的增加对小麦增产贡献最高;土壤各级团聚体中,>2 mm团聚体有机碳和TN含量与小麦产量相关性最高;小麦产量与有机碳储量和全氮储量显著相关,0~20 cm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每增加1Mg·hm-2,小麦产量分别增加 47.4kg·hm-2 和 621.3kg·hm-2。
其他文献
甲状腺是哺乳动物体内非常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状腺素和降钙素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必不可少。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年龄的增加,甲状腺疾病无论在宠物还是人体内均呈日益增加趋势,其中甲状腺癌是非常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的肿瘤,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手术、放射性碘和甲状腺激素等常规治疗在大多数患者身上效果较好,但对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没有明显效果。乳头状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癌,约占所有的甲状腺癌的8
研究背景:鼻部位于面部正中,是凸显面部特征的重要器官,承载着兼具美学与功能的重要作用。发生于鼻部的皮肤肿瘤会对病人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其肿瘤切除后的缺损修复一直很受临床医师重视。传统的缺损修复包括直接缝合、皮瓣转移及植皮,皮肤缝合适用于病灶范围小,皮肤松弛的局部缺损,鼻部区域因其皮肤较厚且活动度差,大部分缺损往往难以直接缝合;植皮术适用于较大的组织缺损,会导致供受皮区瘢痕残留,且有皮片
湖羊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白色羔皮的绵羊品种,以生产呈水波状花纹的羔皮著称于世。但近年来,湖羊的选育偏向于肉用性状的提升,忽视了原有的羔皮性状,此外,无计划的杂交,使得越来越多的湖羊基因混杂,湖羊羔皮品质急剧下降,优质种质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研究湖羊羔皮花纹形成的分子机制对湖羊羔皮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羊毛的弯曲度是决定羔皮品质的关键之一。根据花纹宽度和羊毛的弯曲程度,湖羊羔皮分为小花、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决策问题的环境与特点,群决策问题呈现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的趋势.决策者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中,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决策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是影响群体决策的重要因素,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相结合必然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决策理论.在大数据背景下,群体决策环境以及决策行为变得愈发复杂,结合决
目的:探讨TP53基因突变及其各常见突变类型对晚期EGFR 阳性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患者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
为明确外源调节对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程度,在探讨不同Bt棉品种、缩节胺化控、N素亏缺和种植密度调节下产量器官形成与杀虫蛋白含量关系的基础上,以Bt棉泗抗1号(常规种)和泗抗3号(杂交种)为材料,研明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外源调节对生殖器官蕾花铃杀虫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t棉不同品种间,单蕾和单株蕾生物量高的品种杀虫蛋白含量较高。施用缩节胺显著提高了单蕾和
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与肾脏疾病。IBV目前仍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给全球的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在控制IB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IBV抗原的不断变异严重制约了现有的疫苗研发策略和血清学诊断。S蛋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当前在我国广泛流行,不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可跨种间传播感染人,潜在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活禽市场从业人员中较高的抗体阳性率表明H9N2亚型AIV跨种间感染人的现象非常普遍,但由于对人的致病性较低导致H9N2感染人的报道较少。AIV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毒株受体结合特性的HA以及影响A
性别决定作为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一直是生物学、繁殖学、发育生物学和动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经济动物雌雄性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上的差异,因此,研究性别决定的机制,实现性别鉴定与控制也成为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鸡是重要的经济和模式动物,它既可以作为易于获取的模型动物用于科研工作,又是人类优质的动物蛋白来源。鸡的性别与其生产效益密切相关,在肉鸡生产中,公鸡的生产效益高于母鸡,而在蛋鸡生产中,母鸡的生产效
卵巢里蕴含着数量众多的卵细胞,是一个很好的雌性生殖细胞资源库。如果通过玻璃化冷冻的方式保存健康的卵巢组织块,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复苏,再原位移植回盆腔,可望恢复母体的自然生育能力。目前,已有零星的关于人类卵巢冷冻移植并成功产出新生儿的报道,在动物身上也已有不少尝试。但冷冻卵巢原位移植措施对受体及其后代是否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尚未见很明确的报道。本研究选择2月龄的C57BL/6小鼠为主要实验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