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到永明文人五言诗由古体向近体的演进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体诗”向“近体诗”的演进转型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嬗变与沿革的历程。“近体诗”作为“古体诗”格律化的结果,从“古体诗”中脱化而出,并在独立定型之后,取代“古体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诗歌样式。“近体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是由近体形式中所沉淀、凝结及其包涵的审美特征决定的。 从汉魏到齐梁的诗歌发展史,整体上,可看作是五言古体向五言近体演进转型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以永明声律运动为标志,在齐梁时代诗人的创作中逐渐形成并普及的“永明体”,即是那一时代与汉魏以来的“古诗”相区别的“近体”。从汉魏到永明,五言诗歌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狭义的古诗到玄言诗到田园诗山水诗进而到永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晋宋之时的玄言诗山水诗一方面从汉魏古诗中脱化出来,仍保留了古体诗的外在形制,另一方面也可看作近体诗的雏形,在诗歌的抒情方式内部结构等方面已与古诗迥异。在这个五言古诗自身发展和嬗变的过程中,近体的审美特征也在逐步地酝酿并不断成形,如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伴随田园山水诗的出现而产生的诗歌的“审美意境”等。 晋宋之际,田园山水诗的出现不只是诗歌流派嬗变的问题,而应将其放在整个汉魏六朝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模式的发展趋向中来作历史的考察。玄学重新“发现”了自然,促使人从有限人生和现实世界中出离和转向,在无限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自然空间中超越生存困境,调和人生矛盾。人生郁积,山水景物,玄理冥想,这些矛盾的因素在诗人面向自然的审美创造中得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这种矛盾的统一,在其后的诗歌发展史中一脉相承,并最终沉淀凝结于近体诗的形式之中。 本文以汉魏到永明之间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五言古体向五言近体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的考察,并因此探讨在此过程中,五言古体与五言近体形式特征的内在转变。
其他文献
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从二十世纪的曹植研究方面论述。 人们对于曹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三个方面。首先是关于曹植的生平与思想研究,其次是对于曹植诗歌
本文对余上沅的戏剧观及其剧作的深层结构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目前学界尚未有人对余上沅倡导“国剧”和任剧专校长时期的剧作作一个综合评述,并从中探寻余上沅戏剧美学观在动
有“江南墨菊王”之誉的著名拥军画家余晓鹏从传统花鸟画中走出来,不断充实,精进不懈。在向中国传统文化回溯的同时,吸取现代审美思想,不断领略大写意的精奥,开辟艺术表现形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中的一些党员主人翁意识淡薄、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流动中的和一些下岗失业的党员组织观念弱化现象
俞樾算不上清代一流的文学大师,但他的文学著述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气质.俞樾的诗歌师法香山,瓣香随园,忧时感事,抒写性灵;俞樾的杂文虽是"业余"产物,且大多是序跋、
在对黄河宁夏、内蒙古河段及万家寨水库库区凌情实地查勘的基础上 ,对凌汛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宁蒙河段1999~ 2 0 0 0年度凌情具有封冻河段长、冰盖厚、槽蓄水量大、开河平稳
本文对刘恒的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进行了评述。文章指出,这部小说仍然是沿着他以前作品的路子,描画人的生命困境,关注个体无常的命运,引发人们对自身局限性的思考,对人的欲望与
5年前,夏先生被确诊为恶性肿瘤,需手术。但他身体虚弱,全身营养不良,不能马上手术。医生准备为他施行全身营养支持疗法,身体好转再手术。他妻子听说后十分焦急,找到医生:“听病友说,营养支持治疗会同时‘营养’癌细胞,加速肿瘤发展,是真的吗?”医生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她的问题,并给夏先生进行了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0天后,夏先生全身情况明显好转,面色红润,各方面化验指标达到正常。之后,医生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并
本文以毕飞宇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世界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探寻他文本中展现的丰富的女性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寻找到一种理解当下文学的角度和方式。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存在着多种可能的形态。其中,由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而构成的关系,以其在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史上的多见,为最主要的形态。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