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海域油气井水下井口环空增压与安全控制数值分析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uz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巨大,而且大量埋藏在海洋深水区,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由于深水条件的限制,水下井口难以安装常规的泄压装置,无法释放生产过程中由于环空液体受热膨胀产生的环空压力,严重时可能导致套管挤毁事故。本文结合深水油气井井身结构特点,考虑套管以及地层之间的热量传递,建立了多层环空温度预测计算模型,利用半稳态法求解了环空温度分布,并讨论了产量、生产时间、地温梯度、水泥环及环空液体导热系数对环空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产初期,环空温度迅速上升,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后,环空温度逐渐稳定;当油气井产量较小时,环空温度受产量变化的影响较大;随着产量逐渐增大,温度分布受产量变化的影响逐渐变小。利用弹性力学建立了受内外压作用下的套管位移计算公式,考虑套管和环空温压耦合作用以及环空非线性热膨胀系数和等温压缩系数的影响,建立了水下井口多层环空增压分析模型,并采用迭代法求解了环空压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量、生产时间、地温梯度、水泥环及环空液体导热系数对环空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空压力会随产量上升逐渐增加,但增加趋势逐渐平缓;流体热膨胀系数和环空流体导热系数越大,环空压力越高;水泥环导热性能越强,环空温度平均温度变化越小,环空压力越低;地温梯度越大,B环空和C环空压力越高,但A环空压力会出现小幅度下降。对目前常用的保温油管和注氮气法控制环空增压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了这两种方法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圈闭有效性评价一直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任务之一,现有的圈闭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如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专家打分等,但这些方法都依赖于地质人员的经验。本文将圈闭有效性评价问题转变为深度学习中的分类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智能化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选取胜利油田罗家地区作为实验工区,对罗家地区主要的两类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和地层不整合体圈闭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两类圈闭的评价体系,对
柴达木盆地为典型高原咸化湖盆,其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一套厚层湖相碳酸盐岩地层,通过勘探评价,已发现多个高产油田。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本论文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研究对象,依据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压汞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咸化湖盆碳酸盐岩储层的沉积环境
石南中段位于渤海海域中部,四周为石臼坨凸起、427构造带、渤中主凹及428构造带,是油气由渤中凹陷向石臼坨凸起运移的过渡地区,该地区油气显示丰富且勘探潜力较大,这与新生代以来发育的丰富断裂系统密切相关。本论文主要基于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石南中段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输导能力,探讨了研究区内断裂对油气运移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边界断层在剖面上主要呈铲式或坡坪式形态,中小规模断层则以板式及
沉积盆地的盐岩是最优质的盖层,其下埋藏了世界上80%~90%的油气资源,不仅是世界石油行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我国深层盐下油气资源丰富,复合盐膏层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在第三系、石炭系和寒武系,以盐岩、石膏、泥岩为主。据统计,在我国新疆地区,近50%的套管损坏发生在复合盐膏层界面位置,这与传统的复合盐膏层套管设计与防护理论有重大出入。因此,针对复合盐膏层界面套管损坏的工程需求与技术
基岩油气藏是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之一,陈家庄凸起西段发现了中大型的基岩油气藏,基岩储层是济阳坳陷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前人对基岩风化壳的形成和演化缺少动态过程分析,对基岩储层改造和保存缺乏研究,现有的基岩储层地质分布模式在工区内难以应用,造成基岩风化壳储层分布预测十分困难。本文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和露头分析,结合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采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法,开展基岩储层结构特征、形成机理
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储层改造。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包括致密砂岩、页岩油气等,本文选取致密砂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砂岩为沉积岩的一种,具有天然的层理构造。本文主要借助ABAQUS平台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的方法,研究层理倾角对水力裂缝的扩展路径和形态的影响。本文建立单条层理和两条层理与水力裂缝相交的二维内聚力模型,研究了地
射流式水力振荡器作为一种新型减摩降阻工具,逐渐应用于定向井、大位移井和水平井钻井过程中,而射流式脉冲短节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研究对工具关键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基于122mm射流式脉冲短节的机械结构,对活塞杆进行了一般力学分析和CFD数值仿真研究,并进行了脉冲短节结构优化设计以及设计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基于122mm射流式脉冲短节的工作原理,对上下冲程工具内活塞杆进行
随着全球工业的发展,石化燃料消耗量持续快速增长,大量CO2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显著增强。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是解决温室效应问题的有效方案。但是在CO2注入过程中,注入流体温度低、热物性变化复杂,对井筒完整性构成威胁,注入井筒存在泄漏风险。因此,注入井井筒完整性是CO2安全封存的重要保障,井筒完整性评价对工程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风险评估和井筒力学完整性两方面对CO2注
水力压裂在开采非常规、深部地层、深水地层等油气储层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技术,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水力压裂过程涉及到岩石变形、断裂等固体力学问题,也涉及压裂液缝内流动等传质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相互耦合的作用。水力压裂中岩石破裂形成的人工裂缝形状复杂,在脆性大的岩石中形成的人工裂缝甚至是网状的。裂缝的复杂形状使得裂缝面不规则,具有明显起伏,对携带支撑剂的压裂液流动影响显著。本论文首先通过实验室物理压裂实
油气储层的裂缝发育将促进油气系统的运聚效率,而盖层中的裂缝将显著威胁油气藏的封闭完整性。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缓慢的、亚临界状态的裂纹扩展过程关系着裂缝系统的发育,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过程中流体环境对其的影响也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双扭实验法对川东北三叠系气藏盖层(硬石膏岩和灰岩)开展了总计59组空气、水和相应地层水环境下的裂纹扩展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水溶液环境的存在对亚临界裂纹扩展有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