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团队“个体-集体-个体”知识隐藏行为互动机制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推进,创新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融合特征,依靠单个主体的创新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创新要求和特征,科研团队应运而生。高校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单元,其创新活动的开展,依赖于科研团队内部成员的合理有序分工、协作以及有效的知识共享。然而由于受到团队氛围、竞争环境、团队成员个体人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内的知识共享绩效仍然较低,迫切需要不断提高。而在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效率的众多因素中,一种广泛且普遍存在的行为——知识隐藏行为,已经被证实是导致知识共享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深入地理解这一行为,并对其实施有效的干预与治理活动,无疑将对提高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绩效,进而促进团队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现有文献来看,当前的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普遍以营利性组织(主要是各类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对知识隐藏行为展开了行为前因以及后果等多方面的探索,但目前为止针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行为的专项研究还相对较少。此外,现有知识隐藏行为研究多关注知识隐藏行为自身的前因及其后果,而从行为传导和互动视角展开的知识隐藏行为研究则刚刚兴起,成果仍然相对有限。鉴于此,本研究聚焦于高校科研团队内“个体-集体-个体”之间的知识隐藏行为互动机制,综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准实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构建并实证检验了高校科研团队内“个体-集体-个体”之间的知识隐藏行为互动机制,研究结果将为有效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管理与治理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定性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内“个体-集体-个体”之间知识隐藏行为互动机制模型。研究引入程序性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并遵循其通用步骤,基于9个不同类型的高校科研团队的31位典型团队成员代表的访谈数据,通过三个阶段的编码分析过程,确认了知识隐藏行为及其互动普遍存在于高校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还识别了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内“个体-集体-个体”之间知识隐藏行为互动的10个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10个影响因素被归纳为4个主范畴(分类),从而厘清了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结合知识管理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构建了包含三条子路径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行为“个体-集体-个体”之间的互动机制模型,这一模型将为深入理解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隐藏行为,并为后续基于大样本数据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行为“个体-集体-个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定量验证,提供基础分析框架。(2)实证检验高校科研团队内“个体对集体”知识隐藏行为的传染机制。研究借鉴相关学者在进行组织内部“坏苹果”效应检验时的一般思路,提出了高校科研团队内“个体对集体”知识隐藏行为的传染机制模型和相关研究假设。进一步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准实验研究,对高校科研团队内“个体对集体”知识隐藏行为的传染机制进行了检验。在此过程中,研究还引入了个体地位和工作相依性这两个关键因素,探索他们对“个体对集体”之间知识隐藏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科研团队个体知识隐藏行为正向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内的集体知识隐藏行为,而个体地位则会强化这种正向影响关系。与个体地位的强化作用不同,工作相依性会抑制高校科研团队个体知识隐藏行为对集体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3)实证检验高校科研团队内“集体对个体”知识隐藏行为的同化机制。为了明确“集体对个体”知识隐藏行为的同化机制,研究遵照标准的定量实证研究范式,采用调查问卷和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对高校科研团队内“集体对个体”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同化机制进行了定量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高校科研团队集体知识隐藏行为会显著影响个体知识隐藏行为,而间接学习和从众心理在高校科研团队“集体对个体”知识隐藏行为中扮演中介变量的作用角色,这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的观点基本一致。此外问卷调查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还显示,集体主义导向确实可以调节集体知识隐藏行为与从众心理之间的关系,但是对集体知识隐藏行为和间接学习之间的调节作用并未得到支持。与集体主义导向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团队认同对集体知识隐藏行为和间接学习以及从众心理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4)实证检验高校科研团队“个体-集体-个体”之间的知识隐藏行为互动的干预机制。基于传染机制和同化机制的研究的探索,研究进一步从行为的干预视角出发,采用调查问卷法和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不同干预因素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行为互动的干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科研团队内部不同的绩效考核目的会对“个体-集体-个体”之间的知识隐藏行为互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发展型绩效考核目的会弱化它们之间的正向作用关系,而评估型绩效考核目的会增强它们之间的正向作用关系。此外,研究结果显示领导监管会负向调节科研团队内部知识隐藏行为在“个体-集体-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适时地加强领导监管将对切断高校科研团队内的知识隐藏互动路径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胍基乙酸(guanidineacetic acid,GAA)是动物合成肌酸的唯一前体物,在动物能量代谢中具有积极意义。胍基乙酸对畜禽生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较广泛的研究。GAA对牛、羊等反刍家畜的生产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牛羊增重、饲料转化效率,但是,目前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仍不能很好地解释GAA产生的促增重、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继续针对GAA影响动物代谢作用机制开展深入研究。
枣树兼具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新疆枣树种植面积已达50万公顷,占新疆果树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日益扩大的枣林种植面积加剧了干旱区的林水矛盾,且枣林的生态效益还未探明。对干旱区枣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及水碳通量的研究,是缓解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合理调节当地温室效应的核心内容。本文使用涡度协方差(Eddy covariance,EC)技术和辅助观测仪器,在干旱区滴灌枣林开展为期两年(2018年、2019年)的田
2017年5月,我国政府印发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进行了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外国消费者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尤其针对国外消费者对我国果蔬产品评价的系统深入研究更少,这种研究状况与我国果蔬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很不相称。中国国家形象在世界上褒贬不一,同时对中国产品形象认同度普遍较低,即便是
地下灌溉可提高深根系果树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根据现有果树地下灌溉技术及灌水器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干旱区林果的新型果树根灌器,为了使灌溉后的湿润体特征与果树根系的环状分布特征更接近,且在不同压强范围内的出流流量更稳定,本文采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果树根灌器进行了设计,并对其入渗特征、水力性能、消能机理、流量预测、流道参数优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了根灌器的设计准则及
绵羊的祖先最初是由野生盘羊驯化而来的,然而为适宜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不同的绵羊群体都会在生长发育和生产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我国吐鲁番地区以其独有的酷热气候而闻名素有“火州”之称,其夏季平均气温可在31℃以上,中午最热时常会超过40℃,这种极端高温环境会使得绵羊的生化、生理功能和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从而对其免疫、生长、繁殖和生产性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吐鲁番黑羊作为当地特有的绵羊品种,对吐鲁
在化肥持续减量的新要求下,阐明减氮对北疆棉田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和棉花的产量效应,以期为北疆棉田氮肥高效利用和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本研究基于新疆棉花常规一膜六行(66 cm+10 cm)膜下滴灌的宽窄行栽培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在北疆棉区开展田间试验,以新农大棉4号为研究材料,设置了常规施氮(375 kg/hm~2,
针对连作棉田棉花黄萎病日趋加重、棉秆资源化利用率不高、直接还田弊端凸显等问题,开展了虫菌复合技术转化棉秆还田对棉花生长发育及黄萎病发生的影响研究,探究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生物转化棉秆及虫砂(昆虫的排泄物,颗粒较大的称为虫砂)还田的潜力、带菌棉秆及虫砂还田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风险评价和虫砂与生防菌相结合防控棉花黄萎病的可行性。优化并验证虫菌复合技术转化棉
脂肪肝是哺乳动物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严重影响了哺乳动物的机体健康,对某些哺乳类家畜、宠物、特种经济动物而言,由于高能量日粮摄入过多或机体自身代谢问题也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影响动物机体健康。因此探究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从而发掘治疗脂肪肝的靶点,对相关畜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大鼠、小鼠肝细胞、奶牛为研究对象,探究早期脂肪肝对肝脏脂质代谢和机体免疫的影响,以期为易患脂肪肝的哺乳类家畜、宠物、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其关键内涵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定提升。当前,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改变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全方位变迁,在促进消费、拉动投资、创造就业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等多次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与实践层面的蓬勃发展和政策层面的备受关注相比,数字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也是让幼儿终身受益的重要方法。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可以成为学前教育的载体和参照,传统文化中所发展的力量可以成为学前教育的前进推动。幼儿教师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幼儿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带领幼儿走进传统文化,深刻感悟文化中的精髓和魅力。通过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创设、区域游戏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