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断陷鲍家洼槽营城组沉积体系研究及储层评价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德惠断陷东部鲍家洼槽白垩纪营城组为目的层段,利用钻井、测井与三维地震资料和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理论,针对其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地层剥蚀较严重的改造型洼陷开展了营城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特征与沉积体系展布、储层特征及发育规律的研究,取得如下研究进展与成果。首先,井-震结合建立了鲍家洼陷营城组层序地层格架。基于层序地层界面识别,将营城组(K1yc)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其中,营城组一段、二段分别识别为1个二级层序和3个三级层序。考虑到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坡折难以识别,目前在三级层序内部难以识别湖侵域沉积,而仅识别出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2个体系域。其次,基于“两标定、三结合”的编图原则,实现了沉积体系的识别及其时空展布的预测。在残余地层厚度恢复基础上剔除侵入岩厚度,开展剥蚀区剥蚀量恢复,实现了原始沉积地层厚度的恢复和古地貌重建。此外,开展断裂组合样式及其控砂规律研究,通过岩心相、测井相标定(两标定),结合断裂样式、古地貌与地震属性资料(三结合),编制了6个三级层序和重点层序中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展布及沉积演化。营一段早、中时期东、西物源体系均发育,到晚期东部物源被西部喷出岩侵位出现萎缩。进入营二段后,南次洼消亡,北次洼沉降中心进一步北迁,早期西南、西北缓坡物源较发育,中期之后盆地扩张,南、北缓坡沉积体系规模扩大。最后,落实了工区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储层发育规律。确定该区储层以含砾砂岩及凝灰质含砾砂岩为主,磨圆较差,具重力流、牵引流交互发育特点。2500m以下进入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0.1m D的致密储层阶段,成岩作用及构造裂缝对物性影响贡献较大。根据营一、二段储层质量主控因素分析,将储层分为三类并预测了有利储层发育区。本研究建立了改造型洼陷沉积体系研究技术,研究成果为该区营城组天然气勘探目标的部署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他文献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姬塬地区,构造上横跨陕北斜坡和天环坳陷,是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点区块。本次研究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录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从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入手,对研究区延9段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总结了延9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姬塬地区延9段沉积物源来自西北方向,沉积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天然堤和支间沼泽
吉林油田乾安油田老区现为中后期开发阶段,早期沉积储层研究不能满足现今开发需求。本文以松辽盆地吉林乾安油田老区青三段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分析、相控单砂体刻画、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工作。研究区青三段共发育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内部划分为12个砂组、42个小层、18个单层共计52个沉积单元。研究区青三段时期物源水系主要来自盆地南西方向保康水系,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
川东地区是四川盆地内有利的油气储备区块,其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作为典型的陆相含油气层位,油气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野外剖面踏勘成果、录井、测井资料及岩心观察与分析结果,借助薄片鉴定、XRD分析、扫描电镜等一系列实验测试结果,以涪陵地区自流井组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岩石学特征、沉积和成岩作用等方面系列研究工作。确立研究区自流井组的细粒沉积岩主要为泥页岩、介壳泥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典型的致密油产地,对其微观孔喉结构进行深入探究以及定量表征将有助于致密油的开采。本文基于测井资料、岩心资料,结合岩石薄片观察、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同时通过物性测试、高压压汞等实验,分析总结了延长组长7段砂岩储层的特征;研究了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定量计算了不同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岩性以岩屑砂岩和长
波斯湾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均为发育于被动陆缘之上的前陆盆地,是全球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前陆盆地。本文基于最新油气地质资料,以盆地分析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理论及方法为指导,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编图技术,对两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及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波斯湾盆地油气总可采资源量达2336.8×10~8toe,资源潜力占比(剩余可采资源量与总可采资源量之比)达80.8%,东委内瑞拉盆地油气
束鹿西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近年来冀中坳陷深层潜山油气勘探开发的重难点,然而碳酸盐岩储层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具有非均质性强、多因素控制储层成因等特点,加大了束鹿西斜坡地区勘探和预测的难度。因此,本文以储层地质学、岩石学、测井地质学、岩溶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为理论基础,总结并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条件下,利用岩心、薄片、测录井和试油试气资料,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束鹿西
目前QKX油藏到了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升高,产油量较低。空气泡沫驱替技术能够改善一般油藏水驱后驱油效果,同时对非均质油藏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本文基于QKX油藏的开发状况,利用QKX油藏原油开展了原油低温氧化实验、起泡剂评价研究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并基于实验研究数据建立空气泡沫驱油藏概念模型,分析评价空气泡沫驱替效果,对空气泡沫注入参数进行优选。原油低温氧化实验研究发现,QKX油藏原油的氧化特性比较
腹部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分布区,由于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且自然环境恶劣,目前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认识还存在很大争议。根据地表地质、地震、钻井等资料,本论文对腹部地区的潜伏、冷湖和鄂博梁三个主要构造带开展变形特征、演化过程与形成机制研究,这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腹部构造带具有东西分带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征,潜伏构造带表现为叠瓦冲断变形,整体受祁连山隆升与逆冲的控制;冷湖和鄂博梁构造带浅
艾哈代布油田为典型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Kh2层属为该油田主力油层,采取水平井注水开发,受高渗带、裂缝带等影响,目前油田含水上升较快,稳产与高含水的矛盾日益显现。为深入探究影响注水开发的因素,建立注水开发诊断模型,结合地质资料和生产资料,对受高渗带、裂缝和底水影响的生产井进行分类研究,得到诊断水淹的图版。开展两注一采正对水平井网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高渗层、裂缝发育程度、注采井位和注采比对含水规律的
靖安油田白于山加密区长4+5油藏属于特低渗岩性油藏,自2002年超前注水开发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加密。由于储层内部结构复杂、砂体连通性认识不足,目前存在油藏水驱不均匀、剩余油分布不清楚等难题。因此,开展储层精细解剖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对于提高该类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研究区主力油层长4+52层划分为6个小层。基于区域的沉积背景和测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