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期结直肠癌患者预防性卵巢切除的必要性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_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在原发性T4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于2011年11月至2018年09月期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T4期结直肠癌女性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纳入标准:术后病理分期(p TNM)分期为p T4期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且病理证实为R0切除。排除复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按是否行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分为预防性卵巢切除组(94例)和非预防性卵巢切除组(160例)。预防性卵巢切除组患者在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时切除单侧或双侧卵巢预防性切除术;而非预防性切除组则为术中未进行卵巢预防性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病理情况、以及卵巢转移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比较两组生存情况。结果:共纳入254例患者,预防性卵巢切除组94例,非预防性卵巢切除组160例,两组患者年龄、术前CEA值、术前是否伴随器官转移、N分期、TNM分期、病理大体类型存在明显差异(P>0.05)。预防性切除组的年龄(55.1±12.3)岁,低于非预防性切除组(59.4±15.1岁,P<0.05)。预防性切除组患者术前末次CEA值(13.9±18.3 ng/ml),明显小于非预防性切除组患者(38.5±125.8ng/ml P<0.05)。预防性切除组患者术前伴随其他器官转移率为42.6%(40/94),高于非预防性切除组患者22.5%(36/160)(P<0.05)。两组患者术前末次CA199值、术前末次总蛋白数、术前末次白蛋白数、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30(4~87)个月,随访率89.0%(226/254),预防性卵巢切除组失访8例,非预防性切除组失访20例。全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5%、64.8%和55.6%;预防性卵巢切除组分别为90.2%、57.2%和47.6%;非预防性卵巢切除组分别为89.1%、69.3%和60.8%;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其中预防性卵巢切除组29个月,低于非预防性卵巢切除组31.5个月。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对两组的生存有显著影响(P=0.046)。对140例未预防性切除卵巢的T4期进行卵巢转移相关因素分析。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示:T4期女性结直肠癌出现卵巢转移与患者的术前末次血CA199值密切相关。对影响T4期女性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末次CA199水平、术前末次血清总蛋白水平、术前伴随其他脏器转移、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后病理N分期、p TNM(或yp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病理大体分型与T4期女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个数>4、术前伴随其他脏器转移、术前末次总蛋白数<70.0 g/L、术前末次CA199>40.5U/ml、预防性卵巢切除是T4期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研究结果显示T4期结直肠癌患者行预防性卵巢切除组的预后比未行预防性卵巢切除组差,可能与预防性卵巢切除组患者术时已伴随其他器官转移或已存在肉眼可视转移灶相关。淋巴结转移个数>4、术前伴随其他脏器转移、术前末次总蛋白数<70.0 g/L、术前末次CA199>40.5U/ml、预防性卵巢切除是T4期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收集于本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入院后接受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7例(88眼),根据手术切口大小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术中制作6mm长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和3.5mm×3.5mm大小的等腰三角形板层巩膜
研究目的:比较注入钆剂后不同的延迟期时相磁共振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灶显示能力,并探索显示病灶的最佳延迟时间。材料与方法:对2019年2月-2019年7月就诊于我院肺癌初诊患者合并脑转移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经飞利浦3.0T磁共振颅脑平扫后,注射0.2mmol/Kg的钆喷葡胺酸后行轴位TIWI TSE即时期(Delay0,D0期)扫描,并在注射对比剂后5分钟(Delay5,D5期)、8分钟(Delay8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经腹入路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pISR)与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术在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包括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近期肿瘤根治效果以及肛门功能情况,进一步阐述腹腔镜经腹入路pISR手术在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近期肿瘤根治效果、手术并发症及肛门功能上与腹腔镜低位手术相比在统计学上疗效相当,是安全可行的保肛术式,可以在临床中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3-2018.12确诊的低位
目的 Hespintor是本课题组在2005年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从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 G2中筛选得到的一种新的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Serpins),2006年12月确定参考序列。前期研究已证实Hespintor重组蛋白可在体外明显抑
目的:探讨STAT3-OXPHOS轴在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化疗抵抗中的作用,为改善AML耐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为避免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影响,使用插入式培养皿(Transwell小室)建立体外共培养体系,将人骨髓基质细胞HS-5接种于Transwell板下室,AML细胞接种于孔径为0.4μm的插入式培养皿中,共培养24 h;海马能量代谢仪(Seahorse XFe
目的胶质瘤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WHO分级不同,预后也不同,对于WHOⅡ-Ⅲ级这部分较低级别胶质瘤(LGG)患者的生存预后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准确诊断恶性程度及判断预后是为胶质瘤患者术后制定辅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Fam20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型分泌激酶,通过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参与细胞周期的信号传导通路。目前通过对公共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及分析是近年来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利用公共数据库数
【目的】观察ER、PR及müllerian相关标记物(PAX-8、PAX-2、WT-1)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其中的ER/PR阳性亚型,并分析ER/P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探讨ER/PR阳性亚型滑膜肉瘤的起源问题。观察ALK及C-met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探讨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1.采用手动组织芯片仪将82例经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诊断为滑膜肉瘤的病例制成
目的:研究经直肠动态三维超声造影断层成像(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transrectal tomographic ultrasound imaging,Dynamic3D-CETRUS TUI)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同时探讨基于3D-CETRUS TUI与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认知
目的进行中晚期肺腺癌获得性T790M突变与一般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探索易发生获得性T790M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基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搜集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20年09月接受EGFR-TKIs治疗的119例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卡方检验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突变类型及服用靶向药物)、初始血清学状态(肿瘤标记物C
目的:探索通过化学合成方式构建具有磁共振成像和胰腺癌基因沉默作用的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的合成条件,并在体内外评价该分子探针的生物特性、显影条件和治疗效果。方法:1.PEI/SPION基因载体的构建。通过有机高温热分解法制备尺寸均一可控的有机相SPION晶体,通过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了其粒径大小和分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晶体的分布与晶面间距。用N,N’-羰基二咪唑(CDI)对胆固醇(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