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kholderia sp.脂肪酶盖子结构域突变对其酶学性质的影响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脂肪酶盖子(Lid)结构域覆盖在脂肪酶活性中心的上方;具有无盖、单盖和双盖等多种结构形式;在油-水界面,盖子结构通过其构象的变化,控制活性中心的开放与关闭,致使脂肪酶表现出独特的“界面激活(Interfacial activation)”的催化特性。除了与界面激活的催化特性密切相关外,盖子结构还影响到脂肪酶对底物的选择性、脂肪酶的热稳定性等多种特性。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脂肪酶LipA属于“双盖”脂肪酶,双盖脂肪酶的两个盖子结构域如何实现互作,到目前为止仅有零星的报导,且均来自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本研究拟通过向两个盖子结构域之间引入二硫键,考察两个盖子结构域之间的互作及其对酶学性质的影响。此外,还表征了盖子结构域突变对酶热稳定性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Burkholderia sp.脂肪酶LipA盖子结构域内可形成二硫键的位置。利用软件Disulfide by Design2.0、MODIP、SSBOND和Bridge D预测脂肪酶LipA盖子结构域范围内可形成二硫键的突变位置,结合脂肪酶LipA的3D结构,最终筛选出由8个脂肪酶LipA突变体组成的Mini突变体电子文库,包括LipA-E118C/R258C、LipA-E118C/S260C、LipA-A120C/L167C、LipA-D130C/S135C、LipA-V143C/A160C、LipA-G147C/Q158C、LipA-M255C/S260C和LipA-S260C/S268C。生物信息学预测:上述脂肪酶LipA突变体的盖子结构域,均引入了新的二硫键。2、LipA盖子结构域新形成的二硫键对其酶学性质影响的实验分析。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上述突变体电子文库中的8个突变体基因;经诱导表达并纯化后,Ellman法检测确定,突变体LipA-E118C/R258C、LipA-E118C/S260C、LipA-D130C/S135C、LipA-G147C/Q158C、LipA-M255C/S260C和LipA-S260C/S268C的盖子结构域正确引入了二硫键。继而分别了测定了上述6个突变体的动力学常数、热稳定性,并分析了不同浓度pNPB对各突变体水解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形成二硫键的六个突变体中,仅LipA-G147C/Q158C的T5012值较野生型提高了3.60℃;55℃下的半衰期延长至野生型的1.69倍且kcat/Km为野生型的1.17倍,其余突变体的热稳定性及kcat/Km保持不变或不同程度受损。当pNPB为2 mmol/L至3 mmol/L浓度范围时,6个突变体的相对水解活性相继达到最大,是pNPB浓度为0.20 mmol/L时水解活性的269.55%至370.37%不等。此外,对突变体LipA-E118C/S260C进行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二硫键的作用下突变体LipA-E118C/S260C盖子结构域中α9螺旋的RMSD值较野生型大幅下降。3、脂肪酶LipA盖子结构域定点突变对脂肪酶酶学性质影响的表征及热稳定性分析。课题组前期针对具有高度柔性的盖子结构域构建了系列突变体,包括:LipA-E35P/N125D、LipA-E35P/N125E、LipA-E35P/Q262E和LipA-F221D/N125E,以期考察盖子结构域突变对脂肪酶热稳定性的影响。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完成纯化及酶学性质表征工作。本研究对上述突变体进行了纯化,测定其基本酶学性质,并与野生型脂肪酶LipA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突变体LipA-E35P/N125D、LipA-E35P/N125E、LipA-E35P/Q262E和LipA-F221D/N125E的kcat/Km分别为3.80×105L/mmol·min、3.61×105L/mmol·min、3.13×105L/mmol·min、2.69×105L/mmol·min;T5012值分别较野生型脂肪酶提高了7℃、9.30℃、7.60℃和7.80℃;55℃下的半衰期分别延长至野生型的21.13倍、38.14倍、14.74倍和18.56倍。
其他文献
β-桶外膜蛋白是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外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细菌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营养物质的摄取与代谢废物的排泄、细菌的黏附作用以及免疫逃逸等,对细菌的生命活动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外膜蛋白的生成却是很复杂的过程,新生肽链需要穿过内膜,跨过没有能量的亲水性的膜间质空间,再插入细菌外膜,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多种细胞因子与质量控制因子的协助。本研究根据外膜蛋白新生肽链在膜间质的转运过程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致病菌表现出多种耐药性。因耐药细菌感染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在逐年攀升,迫切需要研究出新型抗菌制剂。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因高效且专一的杀菌能力,使其在新型抗菌试剂的研发中展现出非凡活力。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简称E.faecalis)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又名粪链球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或动物肠道、口腔及生殖道内的正常菌群,当
河北昌黎东部沿海地区分布大规模的海岸沙丘群,是我国海岸沙丘典型分布区域之一。本文选取昌黎黄金海岸沙丘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借助国家基准气象站的风力观测资料,结合多期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探讨海岸风沙动力和海岸沙丘分布格局的关系;在海岸风沙沉积剖面OSL测年建立的年代标尺基础上,以粒度参数作为过去海岸风动力环境的代用指标,重建近三百年来研究区风沙环境的演变历史;依据典型沙丘剖面地质
DNA甲基转移酶2(DNA methyltransferase 2,DNMT2)是核酸修饰酶家族的成员,催化甲基从辅因子S-腺苷甲硫氨酸(SAM)转移到胞嘧啶残基的第五个碳位点上形成5m C。DNMT2是高度保守的甲基转移酶,能催化DNA和RNA甲基化,最近研究发现DNMT2的DNA甲基化作用很小,而是一种高度特异的t RNAAsp甲基转移酶。细胞衰老是一种应激引起的细胞周期停滞,通过抑制细胞生长
嗜肺军团菌通过其特有的ⅣB型(Dot/Icm)分泌系统将约330种效应因子转运到宿主细胞内,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监测、完成自身增殖,同时引发严重的军团菌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Lem23(另称为lpg2406)是嗜肺军团菌经Dot/Icm分泌系统转运到宿主细胞内的一种效应蛋白。为了探索Lem23在嗜肺军团菌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寻找其在宿主细胞内的作用靶点,我们解析了Lem23的结构,并对其功能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类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六烯酸(DHA)对脑功能发育和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的作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一种无异味、易于培养、繁殖快且EPA含量丰富的海洋硅藻,也是研究EPA合成的理想模式生物。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究三角褐指藻积累EPA和DHA合成的分子机制,借助相关分子遗传育种手段提高EPA和DHA产量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产生的序列数据量越来越多,如何从海量生物数据中挖掘有利信息,是生物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挑战。用低维、核心特征来表示序列,有利于提高计算效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研究了生物序列的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技术,将它们应用于微生物水平基因转移预测和生物序列聚类领域中,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针对其他水平基因转移预测方法计算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降噪自编码器、集
CRISPR-Cas系统是一种由RNA引导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可保护细菌和古生菌免受噬菌体及其他外源核酸物质的入侵。已经鉴定的CRISPR-Cas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分为两个大类。其中,第二大类CRISPR-Cas系统是通过单个多结构域的Cas效应蛋白与cr RNA(CRISPR RNA)形成复合物,从而发挥其RNA引导的核酸内切酶活性。目前,由第二大类II型CRISPR-Cas9系统和V型CR
福建境内有野生兰78属170种以上,大多种类的野生资源稀少,分布区域狭窄、生境特殊。密花鸢尾兰(Oberonia seidenfadenii)和小毛兰(Conchidium sinicum)均为近些年来在福建境内发现的新记录种,为附生野生兰,前者已知分布点极少,后者株型矮小、生境特别,均能正常开花,但结实低。植株矮小,花更小,造成其分类归属问题存在争议。另外,随着山区旅游业的开发及药用价值的挖掘,
隐花色素(cryptochrome)是一类重要的蓝光受体,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细菌等生物体内。隐花色素对植物的色素累积、叶绿体形成等相关生理生化活动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蓝光可参与调控莱茵衣藻叶绿素及类岩藻黄素合成等相关生理过程,球等鞭金藻富含岩藻黄素(fucoxanthin)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代谢产物质,因此蓝光及隐花色素基因对球等鞭金藻上述代谢物质合成积累应该起到积极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