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非饱和土的力学与变形特性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u_j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性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受地下水位升降和降雨-蒸发等因素影响,结构性土常处于非饱和状态,而饱和度的变化会导致结构性土的力学性质发生不可逆转变。在工程应用上,如天然路基、结构性土边坡在荷载与降雨等复杂因素作用下的失稳问题与土体的结构性与非饱和性密切相关。目前,同时考虑土体结构性与非饱和性的研究尚不多见,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开展结构性非饱和土的试验研究,全面掌握结构性与非饱和性对土体力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并提出能够预测结构性非饱和土力学与变形特性的本构模型,对预测天然路基和固化土路基的力学特性及荷载和降雨耦合作用下的湿化变形,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试验为出发点,采用硅酸盐水泥对无锡淤泥质黏土进行固化处理,制备了不同胶结结构性的结构性土,系统开展了结构性饱和土、结构性非饱和土、重塑饱和土、重塑非饱和土的固结排水剪切、一维固结试验以及结构性非饱和土的湿化变形试验。基于上述试验结果与文献资料,对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结构性土本构模型作进一步改进,引入下负荷面概念,建立了可以描述处于超固结状态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最后考虑非饱和因素对结构性土力学特性的影响,推导了超固结结构性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两种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高压固结仪与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仪研究了不同水泥掺量结构性饱和土与重塑饱和土的固结与三轴排水剪切特性,结果表明:结构性饱和土与重塑饱和土的压缩曲线有明显差异,结构性饱和土在屈服前呈线性变化,屈服后压缩曲线斜率突变且呈非线性变化。由于结构性损伤,结构性土的压缩曲线在屈服后会逐渐趋近重塑土的压缩曲线,且结构性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随着结构性的增大,剪应力比曲线由应变硬化逐渐转变为应变软化。初始固结围压会对土体结构性造成一定的损伤,初始固结围压越大,结构性损伤越严重。此外,结构性土临界应力比随着结构性增大而增大。(2)采用非饱和固结仪和三轴仪进行了常基质吸力条件下结构性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试验和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基质吸力的变化会引起土体收缩,表现为初始孔隙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一现象在高结构性非饱和土中表现不明显。基质吸力的改变会对结构性非饱和土的屈服应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基质吸力越大,屈服应力越大。随着基质吸力增大结构性非饱和土的剪应力比也会相应增大,且高基质吸力的贡献比低基质吸力更为明显。基质吸力的增大会加剧结构性土的应变软化现象,基质吸力越大应变软化现象越显著。(3)开展了不同水泥掺量、固结应力条件下的结构性非饱和土湿化变形试验。探讨了固结应力、基质吸力对湿化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结构性的增大,湿化变形稳定所需的时间增大,饱和度的变化值减小。结构性增大会导致湿化阶段变形增大,结构性越强,加载过程中结构破坏越小,湿化变形越大。但湿化变形不会随着基质吸力的降低一直增长,而是先增大后稳定。(4)基于课题组前期提出的结构性土本构模型,引入下负荷面概念,描述土体处于超固结状态的塑性变化,推导了超固结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超固结状态到正常固结状态的平滑过渡段,且提高了处于超固结状态的结构性土峰值强度的预测精度。为考虑饱和度与基质吸力的影响,在超固结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基础上,采用Bishop吸力参数,将饱和度与基质吸力引入结构性非饱土的有效应力,对其进行修正。假设干燥与饱和状态结构性土压缩指数为饱和度的线性差值,建立了修正有效应力与体变的关系,从而推导了超固结结构性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通过结构性土、结构性非饱和土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合理地描述结构性非饱和土的力学特性。
其他文献
军事侦查、医学检测、地质勘探以及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都需要获取大范围场景内的准确信息,这就要求在光学成像上实现大景深、高精度的图像采集。传统相机受到光学系统的固有限制,成像景深有限:在景深范围内的物体聚焦清晰,超出景深范围的物体因离焦而模糊,这使得图像传感器不能清晰记录全部的场景信息,造成信息丢失。全焦成像技术是实现景深扩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最常见的全焦成像方式是进行多聚焦融合,此方法主要分为多聚焦
在如今城市化发展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城市群的概念渐渐被人们熟知,为了更好地联系城市群间的人文交流,形成高度同城化的城市“集合体”,城际铁路成为了联系各大城市的关键纽带。我国在高速铁路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于内饰空间的设计研究仍有不足,国内大部分研究以人机工程学、无障碍设计、本土化融合和感性工学等理论为依据,主要是对车厢内座椅、卫生间和餐车空间等作出人机和造型上的优化,仍然拘泥于传统的设计思维。
由于天然色素具有安全和健康等优点而合成色素有潜在的危害,因此世界范围内用天然色素替代合成色素的趋势日益增长。红曲色素是由红曲菌通过聚酮途径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其作为天然食品着色剂已被广泛应用了两千多年,至今仍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曲黄色素是其中一类重要的色素,然而阻碍其工业化生产的问题是色价较低。目前提高红曲黄色素产量最有效策略是萃取发酵,然而萃取发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萃取剂的使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钛合金均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二者组成的叠层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飞行装备结构件,极大地优化了构件的性能,提高了装备可靠性。然而,由于叠层材料硬度高、导热性性差、各向异性等特点,在传统钻孔加工中易出现刀具磨损、材料热损伤、孔口撕裂与毛刺等问题,影响了钻孔质量与效率。而磨料水射流作为一种高能、高效、绿色的冷态加工方法,在叠层材料孔加工过程中能克服传统加工的缺点,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
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其优异的性能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节点又是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环。隔板贯通式节点是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节点的四种主要连接形式之一。由于隔板贯通式节点具有承载力高、耗能能力强和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波纹钢板具有较强的抗剪性能和抗侧刚度,本课题组已将其应用于组合梁、组合柱等构件之中。结合隔板贯通式节点和波纹钢板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波纹钢板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近年来,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和产品因其施工绿色、高效便利等特点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前期调研发现,国内轻钢房屋生产企业设计使用的冷弯薄壁型钢C形构件截面设计均仿照国外常用的截面,截面形式单一,这种常用的截面形式并不一定是C形构件中承载能力最高的,可能会导致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材料利用率低,不够经济。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工程中常用宽度的板材,进行不同截面组配的冷弯薄壁C形构件在仅承受轴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简称EC)是一种具有遗传毒性及较强致癌性的物质,在黄酒中的含量较高,严重阻碍了黄酒产业的发展。有效降低EC的主要前体物质尿素的浓度是控制黄酒中EC含量的关键。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关于降低黄酒中尿素含量方法的报道,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控制黄酒中尿素的含量对于黄酒行业仍是一个很大的技术挑战。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我国目前技术和产业现状,通过采用固定
薄壁横肋波纹钢板-钢管混凝土柱是一种新型组合柱,由四肢方钢管和侧壁横肋波纹钢板焊接形成的多腔体与混凝土组合而成。由于波纹钢板的存在,多腔体局部稳定性增强,能够对混凝土提供有效约束,从而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及延性;四肢方钢管在保证构件密实性的同时,可以增强对核心混凝土侧向约束,提高构件的压弯承载力。本文采用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以及理论分析三种方法对薄壁横肋波纹钢板-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性能开展研究。主
轨道电路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设备,但是其经常发生“红光带”、“绿光带”、分路不良等故障,而分路不良是其中最为棘手的故障。针对轨道电路分路不良故障,国内外都采取了预防及整治两个方面的措施。本文针对其预防和整治设计了一个管控系统,可以有效的预测出其安全等级并采取措施,具体研究如下:(1)设计了整个管控系统的框架,包括了采集对象层、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人机会话层,并介绍了每层的作用。对ZPW-2
处于海滨地区、盐湖地区及盐渍土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氯盐与硫酸盐的侵蚀会在设计使用年限之前出现耐久性损伤,其中铁路混凝土结构具有长条状分布、服役于露天环境、承受疲劳荷载、高安全性等特点,其耐久性需特别关注。在实际施工环境中,氯盐与硫酸盐对混凝土的侵蚀并非是在混凝土养护28 d后才开始出现,因此探究氯盐与硫酸盐侵蚀环境中早龄期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必要。本文以实际铁路工程中的C35、C50混凝土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