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效能感、信任和怨恨——对基层政治参与的阶层差异的解释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ond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析中国城市居民基层政治参与的阶层差异,不同于已有研究,本文将基层政治参与区分为三个维度:居委会选举投票、公共事务参与以及抗争维权。结合已有研究的解释变量,本研究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将政治效能感、信任因素和怨恨理论的解释同时纳入阶层分析的框架内,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来检验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不同基层政治参与方式的阶层差异,并力图寻求这种阶层差异背后的解释机制。  研究中使用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即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来衡量社会阶层。研究结果显示,居委会选举投票和公共事务参与这两种基层政治参与方式存在着阶层差异,而抗争维权方式的阶层差异没有得到验证。同时,本文揭示了城市居民基层政治参与的三种不同解释路径,并阐明了政治效能感、信任因素和怨恨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  对居委会选举投票来说,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对社会阶层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也即,高阶层地位的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反而更有可能不去参加居委会选举投票;阶层地位越高的人越不信任政府,而伴随较低的政治信任感就越不参与投票。  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来说,政治效能感和陌生人信任是社会阶层与政治参与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也即,阶层地位越高的人可能因为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就更有可能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阶层地位越高的人,越不倾向于信任陌生人,而对陌生人越不信任就更可能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监督社区工作。  对抗争维权来说,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和怨恨都是直接的解释变量。高政治效能感能促进民众选择参与抗争维权;政治信任对参与抗争维权具有负向效应,即对政府越不信任,越有可能参与抗争;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提出的怨恨假设也得到了验证,即怨恨是参与抗争维权的心理源头。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理解人物形象。3.寻找小说主人公。学习重、难点:1.通过语言、动作、
在社会学脉络中,“货币与社会生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一传统在迪尔凯姆、马克思、韦伯、齐美尔这经典四大家的著作中得到了很多的体现。而现代的经济社会学流派也
本文是在对吉林省忠厚村、皮信村、万保村外出务工人口的微观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以往人们在研究外出务工人口时,更多地选择了集体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浙一带的农村作为研究对象
学位
道路桥梁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交通的安全和顺畅,所以我们在道桥工程的验收和质量检测都必须严格认真,把影响到桥梁公路工程质量的所有因素都注意起来,切实的做到保证我们道桥
孙本文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中著作最多的学者,其一生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49年以前,孙本文积极致力于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创立社会学团体,使社会学中国化,使社会学知识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的出台,承包经营性土地纠纷在农村中的数量突增,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农村民间纠纷形式。显然在国家制度变迁与民间纠纷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激光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对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不断加大对激光技术的研究,而且,随着环保和自动化的需求增
目的:了解重庆南川区紫堇属药用植物资源状况,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属植物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标本鉴定、资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