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季节性干旱区猕猴桃滴灌灌溉制度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_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蒲江县猕猴桃种植面积10万亩,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撑,市场前景广阔。由于当地各季节降雨量差异大,加上缺乏有利于该地区猕猴桃生长发育的灌溉制度研究,不适宜的灌溉制度不仅会引起水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了猕猴桃产量和品质。因此,本文针对研究区季节性降雨不足的情况,选择金艳猕猴桃为研究对象,在猕猴桃4个生育期(萌芽展叶期I、开花坐果期II、果实膨大期III、果实成熟期IV)内分别设置地表以下0-60cm范围内低水区间(SD)、中低水区间(MD-1)、中高水区间(MD-2)、高水区间(LD)及中水区间(CK)的土壤水分区间,观测不同处理下0~60cm范围内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测定猕猴桃耗水指标、生理生长指标、果实品质指标及产量,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当地多年降雨资料推荐出当地猕猴桃滴灌方式下的灌溉制度,为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发展节水、提质、增产的猕猴桃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剖面上含水率变化主要集中在10~60cm范围内,其中3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其他深度的;各生育期的耗水强度由大到小分别是III期(4.00mm/d)>II期(3.40mm/d)>IV期(2.80mm/d)>I期(2.53 mm/d);耗水量和耗水模数呈IV期>III期>II期>I期规律。(2)猕猴桃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在复水后基本上都增加,有明显的补偿效应。猕猴桃叶片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n)复水后基本上都减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水分处理水平下Pn开花坐果期复水前处理间分别呈MD-2>LD规律,果实成熟期复水后处理间分别呈CK>LD、SD>CK规律;Tr开花坐果期复水前不同水分处理下呈CK>MD-1>MD-2规律,Tr果实成熟期复水后呈MD-2>LD规律;Gs萌芽展叶期复水前后分别呈MD-2>CK>SD和MD-1>LD规律,Gs开花坐果期复水前呈MD-1>LD规律。Gs果实膨大期复水后呈CK>LD规律。Gs果实成熟期复水后呈MD-1>MD-2>LD规律;Ci果实膨大期复水前呈MD-2<MD-1规律,Ci果实成熟期复水前后分别呈LD<CK、LD<CK规律;WUEn开花坐果期复水前呈LD>CK规律,WUEn果实膨大期复水前后分别呈LD>MD-2、MD-2<MD-1规律,WUEn果实成熟期复水前后分别呈MD-1>LD>SD、MD-1>MD-2规律。(3)猕猴桃生长发育I~IV期不同水分处理下提高果实生长最为适宜的处理为I-MD-1、II-SD、III-SD、IV-SD;I~IV期不同水分处理下提高SPAD值最为适宜的处理分别为I-SD、II-LD、III-SD、IV-SD;I~IV期不同水分处理下增加梢长最为适宜的处理分别为I-LD、II-MD-2、III-MD-2、IV-SD;I~IV期不同水分处理下有利于增加梢径最为适宜的处理分别为I-LD、II-CK、III-MD-2、IV-SD。(4)在I-IV生育期不同水分处理下,节水提高单果体积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分别为SD、SD、CK、CK;节水提高单果重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分别为MD-2、CK、MD-1、LD;节水提高干物质含量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分别为SD、MD-1、CK、CK;节水提高硬度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均为SD;节水提高Vc含量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分别为SD、SD、CK、LD;节水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分别为MD-2、SD、MD-2、SD;节水提高可滴定酸含量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分别为LD、LD、MD-1、SD;节水提高葡萄糖、果糖及蔗糖含量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分别均为SD处理;提高产量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分别为MD-2、MD-1、LD、LD;提高WUEET及WUEI各期相对适宜的处理均分别为MD-2、MD-1、CK、LD。(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猕猴挑生长、生理、品质等指标对土壤水分区间的相应综合分析得出:遮雨滴灌条件下,适宜灌溉制度处理为T4。再结合不同水文年降水情况及猕猴桃生育期划分情况,提出了大田条件下猕猴桃适宜的灌溉制度,干旱年(75%)灌水5次,总灌溉定额为150.17mm,较旱年(85%)灌水6次,总灌溉定额为172.62mm;特旱年(95%)灌水6次,总灌溉定额为185.17mm。
其他文献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工程需求的提高,深空探测、战略侦察等领域对大口径抛物面天线、大型光学系统等大型空间结构的需求逐步提高,航天航空领域的空间结构朝着大尺寸、轻薄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将空间系统模块化,由智能空间机器人进行在轨装配的方式是构建大型空间结构较为理想的技术途径。由于空间系统模块构件等多具有尺寸大、刚度小等特点,进行在轨组装时,机器人的运动容易诱发基座的振动,基座的弹性振动对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影
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5538)。齿轮传动误差和侧隙是影响精密传动系统运动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而由于加工、装配等导致的偏心误差是大周期传动误差和周期性侧隙的主要来源。在高速轻载或交变负载力矩齿轮传动以及无侧隙啮合传动中,通常会出现轮齿齿背面啮合。本文考虑双偏心误差下的驱动齿面和齿背面(双齿面)传动误差,进行侧隙连续测量与预测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了基于双偏心误差齿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著名的木本油料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我国油橄榄总面积达8万hm2,其果实主要用于生产橄榄油。随着我国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油橄榄叶大量产生,对其开发利用势在必行。油橄榄叶因其丰富的酚类成分受到关注,其中尤以羟基酪醇活性最为突出。因此,本研究以油橄榄叶为原料,通过酸水解提取、大孔树脂纯化来制备羟基酪醇,通过体外抗氧化模型和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
农作物病害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给种植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及时对农作物病害进行识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病害图像识别方法克服了人工识别方法的不足,结合了图像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两者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以提高农作物病害图像的识别准确率和模型的泛化性为目的,展开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病害图像识别研究,重点研究了基于迁移学习的玉米病害和番茄病害图像识别,以及
氯代有机物是常用的化工中间体和有机溶剂,部分氯代有机物具有密度大、水溶性小、不易降解、毒性强等特点,是化工场地遗留常见的关注污染物和场地环境修复的难点之一。本文结合参与的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编号:2019YFC1805802)的部分内容,选取原农药、溶剂生产企业的场地氯代有机物污染物的地下水水样,利用纳米铁(nZVI)和生化黄腐酸(BFA)、柠檬酸(CA)作为修复药剂,探讨了对氯代有机物的去除
"多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认识了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面积单位后学习的内容,是研究圆面积的基础,也为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提供策略依据。通过审视单元主题,梳理核心概念和单元目标,重组单元内容和练习,可以打破课时边界,使知识学习系统化、知识内容结构化,方法迁移正向化,思维提升显著化。
高温好氧快速发酵(RTAF)技术因可快速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而备受关注。然而,餐厨垃圾中可能含有多种重金属。经好氧发酵处理后的餐厨垃圾被广泛用作肥料、土壤调理剂进入土壤,增加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本文以高温好氧快速发酵工艺过程中的餐厨垃圾为研究对象,探究工艺过程中的重金属形态转化特征,并研究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监测
癌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靶向治疗”的出现和发展,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癌症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研究者根据酪氨酸激酶的特性研制出了一些抗癌药物,给癌症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希望。临床上发现,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解决了前两代抑制剂出现的耐药性以及毒副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不幸的是近期发现有新耐药性的出现,使得治疗效果下降。现在急需设计出新的抗癌药物。吡唑并[1,5-α][1
目的: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已经浸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纳米铜应用广泛,包括动物饲料添加剂。纳米铜亚慢性染毒在肝脏、肾脏和脾脏以及大脑和卵巢都有了相应的研究,对于雄性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纳米颗粒和生殖毒性这两大研究热点,从纳米铜亚慢性染毒后大鼠体重变化、性激素分泌、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精子质量、精子畸形率、Cu元素蓄积等方面考察纳米铜对雄性大鼠
莴笋是四川省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目前莴笋生产几乎采用人工作业,特别是收获环节,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是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最大瓶颈,国内还很少开展莴笋机械化收获的试验示范。为解决莴笋机械化收获问题,本文研制一款单行侧挂式莴笋收获机,分别以影响莴笋收获质量的前进速度、切割转速、切割夹角三个因素,开展单因素试验和正交组合试验。(1)莴笋要采用机械化收获,根据实际生产需要从田间土壤、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