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转录组挖掘小尾寒羊及杜寒F1生长发育和肉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c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绵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大多聚焦在不同品种的某单一性状上,而利用RNA-Seq技术,结合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品质,进而筛选与调控生长、发育和肉质多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少。为系统研究小尾寒羊和杜寒F1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品质在基因水平的差异,研究选用纯繁小尾寒羊公羔和杜寒F1公羔(各50只)为研究对象,测定生长性能,随后进行屠宰(小尾寒羊和杜寒F1各随机挑选6只)测定比较屠宰性能和肉质品质,对背最长肌进行Masson染色以比较肌纤维的差异,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究遗传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尾寒羊与杜寒F1的体高、体斜长无显著差异(P>0.05),但杜寒F1的宰前活重和胸围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2.小尾寒羊和杜寒F1的胴体净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骨肉比、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小尾寒羊极显著低于杜寒F1(P<0.01);3.大理石纹评分小尾寒羊极显著低于杜寒F1(P<0.01),而剪切力小尾寒羊极显著高于杜寒F1(P<0.01)。失水率和肉的红度小尾寒羊显著高于杜寒F1(P<0.05),但在熟肉损失、肉的亮度和肉的黄度上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4.Masson染色结果表明,杜寒F1的平均肌纤维面积大于小尾寒羊(杜寒F1平均=129.243μm2、小尾寒羊平均=108.333μm2),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杜寒F1的单束肌纤维直径却显著小于小尾寒羊(P<0.05)(杜寒F1平均为39.986μm,小尾寒羊平均为43.961μm)。5.杜寒F1群体共注释基因21,176个,其中已知基因20,022个,新基因1154个;小尾寒羊种群共注释基因20,884个,已知基因19,740个,新基因1,141个。6.以小尾寒羊为对照共鉴定出87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457个DEGs下调,417个DEGs上调。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653个GO项,共包括14个细胞成分、10个分子功能和21个生物学过程。共有15条显著差异通路。发现有14个独特的GO项与生长和发育密切相关,11个与肉品质或肌肉结构密切相关。发现30个DEGs与生长密切相关、116个DEGs与发育相关,32个DEGs肉质相关。其中FGFRL1、ITGB3、BMP2、PPARD、TNF、CAV1和IFRD1等7个基因在生长、发育和肉质中共表达。7.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7个与生长、发育和肉质密切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验证,并将三个显著差异蛋白质(PPARD,FGFRL1和ITGB3)进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q PCR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具有相似的趋势。研究认为,杜寒F1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优于小尾寒羊,说明杜寒F1较小尾寒羊更具有经济价值。通过GO注释和KEGG富集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生长、发育和肉质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为绵羊选育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作为我国重要“生态源头”,甘肃省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本源性屏障功能,但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甘肃省经济欠发达且生态脆弱,林业发展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
作为西北地区的农业大省,甘肃省近年来积极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地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短缺、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毁损现象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用有效发挥。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村庄基础设施管护活动中去,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具有重要
目前,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发展已较为完善,而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规程等原因,已有基准地价评估方法较难适用于我国欠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因此,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同权同价的可行性和常规基准地价制订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创新按全域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定级估价,用权能修正和意愿调查确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思路与方法。并以皋兰县(
土地,作为农村最大、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在推动全面脱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农地流转作为农地资源和劳动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在农户减贫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认可。在西北贫困地区,传统的粗放式农业耕作导致资源极大的浪费,投入和产出的不协调仍是该地区很难从农业方面获得减贫的原因之一。目前关于农地流转减贫机理的分析不够完整,贫困地区农户对农地的投入以及
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地矛盾愈加突出,而土地整治是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土地整治的力度,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部分土地整治项目及其工程建设内容安排针对性不强,不注重耕作层地力修复、土壤盐碱化治理和沙漠化防治等工程建设,土地整治效果
土地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项活动的重要承载因素。本文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了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运用修正后的模型对2005—202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借助GIS等软件实现了其空间分布。最后,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3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拟为推动研究区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土地功能分区的科学划定和保护提供一定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破解城乡二元问题的全新发展思路,是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大多学者以城乡融合或者国土空间利用为主题,鲜有学者对两者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探讨。本文以兰州市为研究区,采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兰州市2009-2018年的城乡融合与国土空间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8年兰州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资源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总量多,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大,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耕地资源始终处于紧缺状态,使得农业后备资源贫乏,人地矛盾突出,这些所导致的耕地问题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目前,耕地利用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而山区和平原耕地的利用方式差异尤为明显。由于耕地产出效益在山地普遍较低以及农业劳动者老龄化的加剧,出现
新时代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是多元主体通过一定的参与机制或渠道,间接影响或直接参与生态治理相关公共事务的一系列行为活动。为更进一步完成―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公民应该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生态治理,为生态环境治理做贡献,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因此,发现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哪些问题很有必要,如何调动公民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是需要解决的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