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文化视阈下移动音频平台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诏令作为“王言”载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体现出浓厚的国家意识形态,其与文景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诏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故而诏令从起草到颁发施行均有严格的流程规定以确保其准确传达皇帝的命令。
  文景时期诏令由侍御史负责起草,此时尚书只是负责传递文书的微末官职。虽有诏令起草部门,但从诏令用词、语气分析可知文帝诏令多为自作。诏令体式在文帝时期也有发展,“策问”这一新的诏令体式是文帝首先使用的。文景时期诏令内容涵盖广泛,可分为求贤、灾异、振贷、封赏赦宥、和亲等多种类型。文景时期,国家制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是西方著名的城市社会学家与网络社会学家,同时他也是20世纪中叶法国空间转向运动最早的发起者之一,自早期经典著作《城市问题》1972年出版以来,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以及后期“信息消费资本主义思想”(20世纪80、90年代以降),这构成了其现代性审美意识的两次转向。
  空间研究是卡斯特最为关注的学术命题,时空意识的迭变凸显了其审美研究范式的转化。20世纪中后期西
本文通过爬梳和归纳格非新世纪小说文本关于革命和改革的叙述,探察格非的时间意识叙事,并从“反思革命”和“反思欲望”的角度诠释时间意识作为格非的思想资源,在后革命的时代氛围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差异性和复杂性,以期切入格非时间意识的问题旨归及其价值意义。本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立足于《人面桃花》中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实践、《山河入梦》中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望春风》中的乡村政治运动,论证格非对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在革命阶段的叙事轨迹中,边缘个体的革命追求,因遭受历史错位带来了失败,形成了个人的无
黄州是苏轼仕宦生涯中的第一个贬谪处所,这一时期成为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也造就了其文学创作的高峰。贬谪后的闲散身份,使苏轼有更多的交游时间,交游便成为他黄州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其思想和心态的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促使其文学创作的丰收。本文立足于对苏轼黄州交游史识的爬梳,梳理探究苏轼在黄州的重要交游对象,试分析苏轼与不同人群的交往心态,挖掘黄州交游与苏轼文学创作的关系。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先讲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后论述前人关于黄州时期的研究现状,最后展现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价
二十世纪早期,散落于江南乡村中的小城镇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变化。鲁迅和茅盾在文本中再现了当时的状况。本文通过细读鲁迅和茅盾的江南小城镇小说,并结合社会历史材料,尝试勾连乡村与小城镇,在一定意义上重构江南乡村面貌。
  早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一大批小城镇。这是在乡村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鸦片战争却改变了这一社会历史进程。上海开埠之后,江南的城镇体系随之发生变化。最重要的现象即是伴随着上海的繁荣,江南乡村式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鲁迅和茅盾开始了他们的写作。
  在鲁迅的笔下,江南的乡
康德理论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源头之一,赋予了审美问题在现代人文学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审美领域既融于整体理性系统,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布迪厄将自己的审美问题研究建立在对康德的反思判断力的批判之上,即对康德式的反思主体合法性问题的探讨上,由此引入自己的结构主义式的审美区隔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趣味判断的认知结构。
  场域作为布迪厄基础理论,是分析其一切理论的方法论前提。当人被抛在整体性的关系场域之中,审美能力并非是个体的自由自主活动,而是前在地被社会阶层化文化结构塑形,并在再生产机制中被固化成习性,并通过
作为当代剧坛影响最为深远的剧作家之一,过士行自1989年创作个人第一部话剧《鱼人》至今,共创作剧本十余部。其中又以“闲人三部曲”和“尊严三部曲”系列剧作最具代表性,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屡被称赞。纵观过士行数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虽然随着时间变化,其作品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但过士行一直本着民间立场,关注现实人生困境,体现出剧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少学者曾从多重角度对过士行剧作进行分析,本文则将过士行剧作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相联系,立足文本分析,并结合中国当代戏剧史,从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阐释
“城与人”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这一百年间,我们遭受了许多的曲折坎坷,也深刻地影响着城与人。这种影响使得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带来希望和创伤。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百年历史为跨度,呈现出百年沧桑中的城和人。《人面桃花》讲诉清末民初陆秀米等对革命的迷茫探索;《山河入梦》书写社会主义时期谭功达等人的社会主义实践;《春尽江南》叙述当下社会的精神建设。从江南乡村到转型中的乡镇到最后现代化的城市,陆秀米到谭端午,这些人的内心理想也在逐步变化。
  格非的“江
《广东文选》是屈大均编纂的一部地方性的通代总集,选录自汉代到明末清初广东籍的224位作家的1200多篇诗文作品。对于屈大均编纂《广东文选》之研究,学界现有成果不多,专门性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就更为少见。总集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一重要门类,无论其收录范围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明代以前都已十分成熟,屈大均《广东文选》的编纂,实际上是前人相关工作的继续。作为明遗民,屈大均对于传承和保存广东地方文化、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都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其著作等身,不少撰述又与广东地方直接相关。《广东文选》编纂完
在数字时代,网络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进而衍生出了人民日报客户端、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众多广受民众喜爱的网络新闻媒体。然而,近些年,为个人利益而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原则的新闻报道现象层出不穷。这些消极的网络新闻报道现象,极容易导致受众对网络新闻媒体产生一些负面猜疑,降低受众对网络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从而危害网络新闻媒体的持续发展。数字时代网络新闻媒体存在着诸多信任问题,怎样完善目前的网络新闻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