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野苇平作品中的杭州形象 ——以《花与士兵》为例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fdl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侵华战争时期、火野苇平的代表作品《花与士兵》为中心,考察其中的杭州形象。火野苇平因《麦子与士兵》,从一名士兵一跃成为著名作家。《花与士兵》是火野苇平从杭州湾登陆以后,以驻守杭州时的随军日记为素材创作的小说,因而描写了杭州的自然风光、日军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战斗场面。但是关于《花与士兵》的国内外先行研究还很少。因此,研究火野苇平创造的杭州形象,不仅可以明确侵略战争的一个侧面,还可以促进今后的中日文化交流。本文的构成及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总结了关于火野苇平、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先行研究,并提出问题,采用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立场。第二章论述了日本军部和政府为了推进侵华战争,煽动日本民众的参战热情而实施的“国家总动员”、“思想战”等一系列政策;阐明了在这样严格的舆论控制下,火野苇平作为日军报道部的一员、国策文学的中坚人物,其创作自由也受到了限制。第三章分析了《花与士兵》的文本,以杭州的自然风景、士兵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与中国人的交流等为切入点,多方面来考察火野苇平的杭州形象。第四章也分析了《烟草与士兵》等小说、火野苇平的随笔、日记等作品中的杭州形象,并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火野苇平杭州形象的形成原因。第五章阐述了本论文的结论,并提出今后的课题。
其他文献
现代公共政策研究自产生之时,就是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政策问题。当今我国公共政策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现象。从公共政策过程的角度审视这些乱象,其背后其实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离散化问题。本文以战略地图作为理论视角对此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将战略地图应用于公共政策过程的改进并解决离散化问题。本文主张的离散化问题对策,是应用战略地图将公共政策过程改进成为一个以战略思维主导的,连贯、整体、系统的良性循环体
本文是一篇基于2018 IT领袖峰会的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以吉尔精力分配为理论指导,参考由于精力分配失衡导致译者在实践中的口译失误,分析此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译者在分析本次实践任务的整个过程和源语后,总结出译员在口译时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是译前准备不充分、紧张和精力分配不均等。本次实践报告主要探讨口译过程中的精力分配问题,包括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及应对方法。吉尔在1995年的《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
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不断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了各项国际事务中,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以及各国人民的关注,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地融入全球化的大潮。近年来,我们看到,全球化在以可观的速度不断发展,而中国开放地拥抱世界,尤其是自2013年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在各行业和领域与国外的接触愈发频繁而密切,在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国民对各项事务
压力,在口译活动中十分常见。压力极大地影响了口译的质量。然而,人们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所以想要探索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是比较困难的。这篇实践报告,作者从中德(欧)中小企业交流会收集的真实语料着手,旨在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为什么译员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2)译员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3)压力源是怎么使译员局促不安的?从而,作者将提出缓解压力的相关意见。为此,作者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与塞莱
随着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理解的逐步加深,很多问题随之产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我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是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在创作过程中尊重内心的“真实”,尽量避开与之无关的纷扰。然而对“真实”的感受因人而异,在探索时,内心的种种对立是我在唤醒内心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这问题一直跟随着我,让我不停看见内心的笨拙与神秘。也因为不同对立关系的存在和变化,“真实”在人们心里才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样子。在一个任何事物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院用药品的利润来带动收入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民营医院以更优质的服务质量与较低的价格正快速占领医疗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立医院迫切需要加强对医疗成本的核算与管理,用可靠的成本数据对医院成本进行控制,显然,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要想为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注入活力,就必须探寻新的核算方法。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DABC)是一种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湖湘文化正是三湘儿女数千年不屈不挠努力拼搏历史的真实写照。本系列水彩画作品旨在以水彩画为载体,以洞庭湖生活剪影为内容,以意象创作的方式,通过水韵、笔韵、彩韵和情韵等诸多水彩绘画技巧,尽情勾绘“江寒天一色,日静水重纹”的意象风景,这一系列性水彩画作将西方的水彩韵味、技巧与中国画意境、笔墨巧妙的融为一体,既富有中国写意又具有水彩本身的水色相融之美。意象绘画和传统绘画的融会贯
近年来,关于岛屿和岩礁的争议已经成为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中菲南海仲裁案”中关于南海领域以及黄岩岛岛礁界定的争议,更加突显了岛屿对一国权益归属的重要性。岛屿与岩礁的界定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海洋权益。岛屿所属国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权利等方面拥有更多的权益。本文通过多角度研究黄岩岛岛屿的政治认知,有利于拓宽海洋问题特别是关于岛屿争端的研究视角,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本文通过文献研
本文主要运用翻译学理论探讨周克希与徐和瑾两人对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翻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不同角度中文译本的分析,尝试阐明在法汉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应注意的翻译层次和翻译重点以求找到更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法国和中国翻译理论为依据,我们首先探讨了两位译者在语义层面对小说的翻译,包括对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以及句子深层结构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比较分析
生活于清末的朱庭珍(1841—1903),著有《穆清堂诗钞》三卷、《续集》四卷、《筱园诗话》四卷。据其弟子华世尧的相关记载,朱氏生前还做过大量文学评点,这些评点基本散佚,现存《评点》就是其中一种。除《筱园诗话》外,《评点》是朱庭珍论诗的另外一种重要著述,当下学术界对朱庭珍诗学的研究大多以《筱园诗话》作为文献基础,较少关注到《评点》,对《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