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付出-回报失衡对留职意愿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hu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出现重大缺口,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和较高的离职率,仍然是制约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据付出-回报失衡理论,如果幼儿教师认为他们的付出未得到应有回报,会出现压抑、职业倦怠等消极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而导致幼儿教师产生消极怠工、离职等负面行为。但是,现实中有些幼儿教师即使感觉付出高于回报,仍然愿意留在教师岗位,有些幼儿教师薪资待遇不低,却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一旦产生离职念头就会迅速辞职。幼儿教师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理性人”,如何解释他们种种矛盾的非理性行为呢?现有研究表明,付出-回报失衡可以预测员工的离职倾向,而组织支持感在两者关系中发挥中介或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对529名幼儿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了付出-回报失衡与留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幼儿教师的留职意愿和组织支持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幼儿教师群体普遍处于高付出-低回报的失衡状态,且超负荷工作情况较多;第二,在付出-回报失衡感上,民办园幼儿教师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公办园的幼儿教师,非在编的幼儿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在编的幼儿教师,高学历幼儿教师显著高于低学历幼儿教师,每日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的幼儿教师显著高于工作时间较短的幼儿教师;在留职意愿上,城市幼儿教师显著高于农村幼儿教师,在编幼儿教师显著高于非在编幼儿教师,低学历幼儿教师显著高于高学历幼儿教师,非教育专业幼儿教师显著高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第三,幼儿教师付出-回报失衡感对留职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能够解释留职意愿37.7%的变异量,组织支持感对留职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解释留职意愿45.4%的变化原因;第四,幼儿教师付出-回报失衡感可预测其留职意愿,且这种预测作用随着幼儿教师对组织支持的感受发生变化,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越强,付出-回报失衡感对留职意愿的预测水平越显著。实质上,付出-回报失衡(包括超负荷)作为一种工作压力模型,并非影响幼儿教师留职意愿的唯一因素,幼儿教师的人口学变量、幼儿园空间特征与组织支持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付出-回报失衡主要是通过改变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进而作用于留职意愿的。那么,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拟人化思想,付出-回报失衡既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园的资源交换,也反映了幼儿教师组织支持和社会地位的高低,从工作嵌入角度出发,固有的人际联系如组织支持,也会影响幼儿教师是否离职的决策。因此,有必要基于幼儿教师个体、幼儿园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等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对幼儿教师与幼儿园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考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组织支持感这个变量引入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并探究其对幼儿教师留职意愿的交互影响机制,在丰富付出-回报失衡理论的同时,为更好提升幼儿教师留职意愿提出参考性意见。
其他文献
春秋时期以公室衰落、卿室崛起为社会政治格局的重要特点。在这一大环境下,晋国因历史上多次翦灭公族而导致的“晋无公族”局面,使晋国因这一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处于时代变革的前沿。狐氏作为晋国显赫一时的卿族,从狐突兴家至狐射姑奔狄仅仅兴盛三代而衰,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这也正是晋国“公室将卑”“六卿相争”的一个缩影。本文基于以上的背景与动机,展开对于狐氏家族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三部分:
明成祖将首都迁到北京以后,南京逐渐丧失了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但留都南京所保留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六部机构并非虚设。南京工部和北京工部关系密切,同时又和北京工部负责的职能有所不同。本文从明代两京制这一大背景入手,对南京工部的机构沿革,职官设置以及日常运作等方面情况进行详细的梳理。南京工部下属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以及所辖营缮所、宝源局、织染所、军器局、鞍髻局等机构,各具职能。营缮清吏司主要负责营
知识扩散概念的提出为引文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科学文献从产生开始,在沉睡阶段慢慢地被学者发现其价值,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引用与创新,知识扩散的本质就是知识利用与创新。为了更加具体的探究知识扩散过程中所产生的特点与影响,本文将根据信息行为这一特定主题的引文,通过定量解释与定性分析的方法从不同知识单元开展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理清了研究的思路与内容,确定
位于纽约港湾的埃利斯岛是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迎接欧洲移民的入境检查站,这种职能并未因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作为美国医院和关押被驱逐的外籍人的所在地而改变。然而,随着二战后通往美国的国际交通模式改变,各地城市的飞机场遂成为各国移民入境的口岸,使得埃利斯岛作为移民入境口岸的功能尽失,遂成为历史的陈迹。它作为历史上外来移民特别是欧洲移民进入美国的门户,其未来命运在较长的时间内充满了不确定性
课堂环境具有复杂性、多维性,体现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而教师专业注意作为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有利于帮助教师从纷繁复杂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筛选出有关“教与学”的重要事件加以注意,从而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试与生成,以确保学生高效学习。对职前教师而言,提升职前教师专业注意技能,有助于其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积累更多有关教与学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进而在未来从教过程中更快地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
随着科技发展,媒体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而暴力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游戏等媒体含有暴力内容,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也越发引起各界关注。前人研究表明,媒体中的暴力成分已成为引发个体攻击行为甚至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因。因此本研究基于一般攻击模型理论,探究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以及性别和移情在其中的影响。在考察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对攻击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不同的暴力媒体接触方式对
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审美观为研究主题,首先通过对审美观相关的美与美感、审美与审美观、审美观教育等概念进行阐述,说明大学生审美观这一主要议题,以审美教育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高校开展大学生审美观教育的现状,试图从中把握大学生审美观的积极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当前大学生审美价值意识增强,审美判断取向趋于独立、审美
施动感(Sense of Agency)是指通过控制自己的主动动作,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的主观性体验。施动感产生依靠意图-动作-结果之间的联结共同发生作用,意图-动作联结属于动作选择的范畴,动作-结果联结属于结果监控的范围,包括对结果的预测和感知。其中意图是施动感产生的前提,之后出现对应的动作并得到相应的结果,施动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施动感在产生过程中有多重来源,多层模型阐述了施动感的三种成分,包括
近年来,拖延已成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拖延者对拖延现状虽然心存不满想要改变,但往往会在抵抗拖延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拖延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导致学业压力增加,主观幸福感降低,且伴随有一系列焦虑、内疚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模式理论认为,个体内部同时存在两种调节模式,即评估模式和运动模式。以往研究表明,评估模式与拖延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运动模式则与拖延呈显著负相
空间知觉是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对空间知觉背景的加工是此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He等人在Gibson认为大地重要的基础上,提出了连续地表整合加工(Sequential-Surface-Integration-Process,SSIP)假说,认为在空间知觉的过程中,个体首先精细加工2m-3m范围内的地表,然后以此作为模板,以相同的纹理梯度以及连续的地表作为条件,继而由近及远逐步将整个地表整合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