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1、PA或NA蛋白位点变异协同PB2-627K增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小鼠致病性的机制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是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库,使流感病毒基因片段重配产生新型流感病毒成为可能。近年来新型重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不断出现,包括H7Nx、H5Nx、H10Nx等,给家禽业和公共卫生带来很大威胁。2013年我国首次报道的低致病性H7N9亚型AIV,是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型重组病毒,对鸡呈低致病性,但是可以感染人引起发病甚至死亡;在2016年底H7N9AIV HA基因发生突变成为高致病性AIV,至今仍在我国部分养禽地区流行。H7N9病毒是目前感染人病例数最多的AIV亚型,而且人感染H7N9病毒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家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宿主适应性的改变通常与囊膜蛋白(HA和NA)和聚合酶蛋白(PB2、PB1、PA)的氨基酸变异有关,血凝素蛋白(HA)是流感病毒致病性和宿主范围的主要决定因素,而神经氨酸酶(NA)与AIV受体结合、病毒粒子释放相关,聚合酶蛋白对于病毒复制和宿主适应具有重要作用,均是AIV跨种传播的重要病毒蛋白。因此监测H7N9 AIV聚合酶蛋白和囊膜蛋白上与哺乳动物适应性相关的氨基酸突变,探究这些突变引起AIV感染哺乳动物的分子机制,对于防控禽流感的潜在大流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小鼠致病性差异的H7N9亚型AIVs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在对华东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我们分离到2株H7N9毒株A/chicken/Eastern China/JTC4/2013(JTC4)和A/chicken/Eastern China/JTC11/2013(JTC11)。体外试验表明,2株病毒均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2株病毒在禽源细胞上复制缓慢且效率相当,但JTC11在哺乳源细胞中的复制能力显著强于JTC4,说明JTC11对哺乳动物的适应性较好。动物试验结果表明,2株病毒对SPF鸡都呈低致病性,但JTC11对小鼠呈中等致病性(MLD50=3.8log10 EID50),以106.0 EID50的高剂量病毒感染小鼠,不仅可以在鼻甲骨和肺脏内检测到高滴度的病毒,也可以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复制,并且还可以扩散到肾脏。相反JTC4对小鼠呈低致病性(MLD50>6.5 log10 EID50)在各脏器都未检测到病毒复制。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这2株病毒遗传距离较近,全基因组仅存在6个氨基酸差异,分别位于聚合酶蛋白(PB2-E627K、PB1-V719M和PA-N444D)和囊膜蛋白(HA-V223G和NA-N322S,G389D)上。综上所述,我们将这2株遗传背景相似对小鼠致病力存在差异的H7N9 AIVs作为研究H7N9 AIV跨种传播机制的模式病毒,这些差异氨基酸可能是引起它们复制能力和致病性差异的关键原因。2.聚合酶蛋白协同作用增强H7N9亚型AIVs对小鼠致病力以JTC4为骨架,构建聚合酶蛋白单点突变毒株(rJTC4-PB2-627K,rJTC4-PB1-719M和 rJTC4-PA-444D)以及多点联合突变毒株(rJTC4-PB2-627K+PB1-719M,rJTC4-PB2-627K+PA-444D,rJTC4-PB1-719M+PA-444D 和 rJTC4-PB2-627K+PB1-719M+PA-444D)并测定这些毒株对小鼠的致病力。小鼠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合酶蛋白任何单点突变株对小鼠的致病性均为低致病性,与骨架病毒JTC4 一致;而任意2个或者3个氨基酸位点协同作用在106.0 EID50感染剂量下都会导致小鼠死亡,其中PB2-627K、PB1-719M、PA-444D 3个位点联合突变对小鼠致病力增强最为显著,其MLD50值可达4.833log10EID50,其次为PB2-627K与PB1-719M或PA-444D 2个位点联合突变可以致80%小鼠死亡(MLD50为 5.625 log10EID50);多点突变株均可在肺、鼻甲骨高水平复制,PB2-627K联合PB1-719M和/或PA-444D突变株均可在脑、肾复制,但在脑中的复制水平较低,PB1-719M和PA-444D联合突变株在脑、肾中未检测到复制;突变株均引起肺脏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诱导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其中rJTC4-PB2-627K+PB1-719M引起肺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显著,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几乎与JTC11相当。聚合酶蛋白联合突变后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显著增强,突变株复制水平显著上升,但是在CEF细胞上复制水平低。综上所述,与哺乳动物致病性相关的聚合酶蛋白分子标记PB2-627K协同PB1-719M或PA-444D显著增强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特别是PB2-627K、PB1-719M协同突变后对小鼠肺脏的损伤极为显著,为H7N9AIV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参考。3.PB2-627K与NA协同作用增强H7N9亚型AIVs对小鼠的致病力流感病毒对宿主的致病性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PB2-627K是对哺乳动物致病性的重要分子标记,禽流感病毒发生PB2-E627K突变通常对哺乳动物并不致病,说明还有其他关键氨基酸位点与AIV在哺乳动物中的复制和致病力密切相关。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进行差异氨基酸的定点突变,发现PB2-627K与HA或者NA单个位点联合突变毒株(rJTC4-627K+HA-223G,rJTC4-627K+NA-322S 和 rJTC4-627K+NA-389D)可以引起小鼠体重下降但不改变对小鼠的致病性;PB2-627K与NA-322S+389D协同作用,提高了病毒的NA酶活性,促进了病毒在小鼠肺脏和脑内的复制,肺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上升,最终增强对小鼠的致病性。更重要的是NA-322S分子标记在禽源和人源H7N9毒株中占比较高,需要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对H7N9病毒NA-322S做重点监测。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新发现了 PB2-627K与NA-322S+389D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 H7N9亚型AIV对小鼠的致病性,其中NA-322S需要重点关注,为防范H7N9病毒跨种传播及在未来可能存在的大流行提供了预警信息。
其他文献
<正>一、问题的提出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而这样的互动活动是需要通过课堂提问来展开的,从而问题是沟通师与生的有效桥梁.由此可见,"问"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倘若问得巧妙,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散发生命活力.正是由于问题在课堂中独特的价值,课堂教学需架构于问题之上,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
期刊
<正>1.问题提出数学公式,又称为程式性命题,其实质是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则和程序.它既是事实的客观存在,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体现,故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可研讨、可批判、可再造的对象.因此,公式教学历来被广大教育研究者认为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日常课堂中,公式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部分老师或是以课时紧张为由淡化公式生成,追逐“多快好省”的证明罗列和套用训练,或是强行预设,将探究
期刊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S/V)治疗射血分数降低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5月~2019年10月重庆4个研究中心心血管内科射血分数降低的ADHF患者,根据临床处方信息患者被分为S/V组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组(ACEI/ARB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医生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血压滴定药物剂量,随访至出院后
背景:原发性肝癌目前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六位,死亡率排名第三位。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75%-85%)和肝内胆管癌,以及其他罕见类型[1]。HCC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大量饮酒、超重、2
主动侦查可概括为主动启动说、主动情报说两种理论学说,分别侧重于侦查启动程序的主动、侦查线索发现的主动。以上两种学说缺乏系统性思维,具有强烈的破案观念导向,仅局限于立案程序的改革。而主动侦查是系统性概念、全局性理念,由主体、客体、行为、程序等多要素组成,兼具公平、正义、效率等复合价值。通过实践映象和逻辑论证得出,主动侦查是侦查机关主动发现、主动查清、主动证实涉嫌犯罪的事实,对侦查立案、运行、终结等程
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其起病隐匿且预后不良,现有的治疗手段不能显著改善食管鳞癌的预后。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新型的治疗手段。长链非编码RNA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调控作用,长链非编码RNA00114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在肝癌中,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肝癌缺失基因1轴(EZH2/DLC1
引言结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居首位,而在亚洲和非洲的发病率很低。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来临,结肠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虽然治疗水平在提高,但其死亡率仍未能明显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患者容
第一部分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描述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根据分化程度不同,生物学行为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描述单中心直肠NEN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旨在指导直肠NEN的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诊断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
背景: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黑色素细胞由神经嵴产生并迁移至皮肤、葡萄膜、脑膜及粘膜,大多数黑色素细胞位于皮肤的表皮-真皮交界处。恶黑的发病率占所有皮肤癌的4%,其转移后的死亡率占据皮肤肿瘤的75%。然而,近几十年来,全球恶黑的发病率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未来恶黑的控制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识别恶黑的关键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对于临床精准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
背景细胞周期具有复杂的调控机制,基因表达调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变剪接导致基因产生多种形式的转录本,从而使基因表现出复杂的功能变化,但细胞周期中的转录本变化模式及其对肿瘤临床表型的影响还不清楚。同时,靶向细胞周期治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一大分支,根据靶点表达情况对潜在高反应性患者进行筛选是细胞周期靶向药物精准应对的一大瓶颈。多数靶基因产生的各转录本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对靶向药物敏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