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苷水溶液与几种聚合物相关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生物医药的广泛应用和基础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比单一的表面活性剂有更好的应用性能。皂角苷是苷类中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多数皂角苷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具有起泡沫性质和乳化剂作用。由于皂角苷在分散体系中的界面活性和独特的行为,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本论文运用表面张力、电导率、等温滴定微量热等方法,对皂角苷水溶液与几种聚合物相关体系的热力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不仅丰富了含聚合物的体系的研究,而且为皂角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No.21473085)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测定皂角苷与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的相互作用体系。利用表面张力(ST)、等温滴定微量热(ITC)、分光光度计等方法,测定不同分子量的PEG对皂角苷在水溶液中的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发现在PEG溶液中皂角苷的表面张力整体明显下降,PEG的存在会使皂角苷的CMC值下降,不同分子量的PEG溶液能够对皂角苷的胶束聚集程度产生相应的影响,分子作用力由静电作用转为疏水作用。(二)实验选取皂角苷与(1-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复配体系,通过电导率、微量热(ITC)方法,研究了复配比例、温度对体系聚集行为的影响和聚合物类型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复配体系的CMC值均先增大后减小,而且不同聚合物与复配体系的相互作用强度不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可能仅存在发生弱的相互作用,但通过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可以改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研究了1-甲基-3-十四烷基咪唑溴化物(C14mim Br)的长链离子液体与五种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表面张力,电导率,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和稳态荧光方法详细重点研究了聚合物浓度和类型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C14mim Br与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的顺序为Na CMC>L64>F68>PVA>PEG,并且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增大,表现出聚合物和与表面活性剂的优异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近年来,传统村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日渐破败,传统老建筑在翻新改建,破坏原有风貌的背景下快速消亡。在此情况下,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实现对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促进传统村落更好的发展,在保留传统村落重要的文化载体、物质载体、村庄风貌的同时,让其更好的展示传统村落的美学特征及村落形态。本文以仡佬族龙潭村、阳溪村、板场村这三个传统村落为
含钛废渣是Kroll法生产TiCl4过程中产生的烟尘、粉尘等,直接返回熔炼炉,由于粒度较为细小,添加量超过15%会堵塞炉膛,导致利用率较低。由于堆存量过大,造成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熔盐电解法是一种简单、绿色的材料制备方法,针对熔盐电脱氧速率慢,钛铁合金化机理存在争议等问题,本文以含钛废渣为原料,在熔盐电解制备金属钛的基础上,通过掺杂Fe2O3制备钛铁合金。重点研究阴极微结构、电解参数对电脱氧的影响
结构面在岩体中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结构面信息的获取也是研究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在传统的结构面野外调查中,当测量人员遇到无法到达的高而陡的斜坡处便只能够放弃测量,或退而求其次选择斜坡底部的结构面进行测量,但是这样就会产生无法完整获取研究区结构面情况的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结构面信息的获取方法也由罗盘和皮尺转向安全性好、效率高的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等非接触式测量方式。由于岩体内部发育的结构面只有少
我国农田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日益严重,其中Cd是最严重的污染元素。原位钝化修复技术成本低、效率高、治理过程操作方便,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钝化材料的改性优化,可以提高其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从而提升其对重金属的修复潜能。原位钝化修复效果不仅与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元素的类型及其污染程度有关,还与钝化材料的种类和用量有关。本论文采用贵州优质特色资源,以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的末端副产物酒糟(炭基)、贵
噻嗪和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种含有硫、氮原子组成的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光解疗法、材料化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因而引起了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双(2-氨基苯基)二硫和芳香酮为起始原料,通过芳香酮C(sp3)-H键活化,在无金属、无添加剂的条件下构建五元苯并噻唑类、六元苯并噻嗪类杂环化合物,并且在分子氧参与、微波辐射作用下进一步氧化联苯并[1,4]噻嗪中的C-C单键,合成了具
缺须盆唇鱼(Placocheilus cryptonemus)隶属鲤科(Cyprinidae),野鲮亚科(Labeoninae),盆唇鱼属(Placocheilus),个体较小,一般体长60~100 mm,体近筒形,吻圆钝。缺须盆唇鱼的主要分布范围在怒江中下游及其少数支流,喜欢栖息在江河下层底质多的地方,伏居于底层岩石间隙,以刮食周丛生物、着生藻类和有机碎屑为生。怒江流域分布的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物理现象,例如吸附、聚集、沉积等。一直以来众多科学家对一系列物理过程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深入地研究。对多种物理过程的机理研究,理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为实验和生产实践理论指导,同样也可以解释一系列的相关实验现象。本论文主要采用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表面活性稳定Pickering乳液和环糊精分子包合的物理过程,从分子层面解释这些过程的微观机理,对实际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包
药物共晶作为一种全新的药物实体,可通过调控药物超分子组装方式,改善药物药学性质,实现新药的快速创制。本论文以降低抗结核药物肝毒性以及改善抗氧化营养物水溶性为目的,设计制备了6种新型药物共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SXRD)等技术对所制备的药物共晶进行了精确的结构解析,并对制备的共晶进行了初步的药学性质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乙硫异酰胺存在的严重肝毒性,选择具有保肝作用的黄
孪花蟛蜞菊(Wedelia biflora)是菊科蟛蜞菊属的一种攀援性草本植物,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主要分布于草地、林缘和海岸砂地,在我国西沙群岛较常见。近年来,西沙群岛永兴岛上孪花蟛蜞菊的数量及分布面积有明显增加趋势。该物种可攀援生长至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植株顶端以及部分退化的抗风桐(Ceodes grandis)林和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林的林隙,严
穗发芽是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小麦在收获时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或潮湿环境会发生穗发芽,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因此,抗穗发芽研究也是小麦育种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本研究以500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籽粒发芽和穗上发芽的试验方法,利用种子发芽指数(GI)和整穗发芽率(SGR)对其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通过SSR、STS等分子标记方法对其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进行了分子检测;基于穗发芽抗性鉴定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