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Gd-Y稀土镁合金热塑性加工组织演化及强化机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当今社会对于减重、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镁合金作为最轻的且可回收的金属结构材料,扩大其应用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与研究,镁合金的低强度与较差的成形性能始终难以完全克服,因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稀土镁合金的开发使得高性能镁合金的制备与应用变得更加可能。然而,由于大量合金元素的加入,使得稀土镁合金的组织往往比较复杂,无论是固溶处理还是时效处理均会引起材料组织与性能的显著变化。选择合理的热变形与热处理参数是优化合金成形性能以及制备高性能镁合金的关键。为此,本文针对固溶处理对稀土镁合金热压缩和热挤压行为的影响、热旋压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演化以及相应的强化机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为稀土镁合金的高性能热加工提供了有益指导。首先,通过在350℃-500℃、应变速率为0.001s-1-1s-1范围内开展等温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了铸态和固溶态Mg-6Gd-3Y-0.5Zn-0.5Zr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当变形温度低于475℃时,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以及应变速率的降低,会促进固溶处理合金中析出γ’相,从而阻碍合金的再结晶过程以及晶粒的长大,使得固溶处理合金再结晶过程比铸态合金更缓慢。当变形温度升高到500℃时,固溶合金中不再析出γ’相,且固溶处理冷却过程中已经析出的γ’相对固溶合金再结晶过程的阻碍作用明显弱化。而铸态合金中破碎的第二相在高温变形时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促进了铸态合金高温变形组织稳定性,优化了铸态合金高温变形组织。固溶处理提高了合金组织均匀性,进而提高了合金的低温变形能力,但是固溶处理促进了合金高温变形失稳。固溶合金的优化热加工区间为390℃-440℃/0.001s-1-0.01s-1、440℃-465℃/0.01s-1-0.1s-1以及465℃-490℃/0.3s-1-1s-1。铸态合金的热加工区间为390℃-440℃/0.001s-1-0.01s-1、440℃-465℃/0.01s-1-0.1s-1以及465℃-500℃/0.03s-1-1s-1。其次,通过在不同挤压参数下(挤压温度为300℃、350℃和400℃,挤压比为9、16和25)的热挤压以及后续低温时效处理实验,研究了铸态和固溶态Mg-6Gd-3Y-0.5Zn-0.5Zr合金热挤压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演化以及后续时效强化机制。结果表明,铸态合金和固溶处理合金均在较低温度和小挤压比挤压后具有最高的拉伸与压缩强度,此时合金组织为细小的动态再结晶晶粒与粗大的变形晶粒组成的双态组织。随着挤压温度的升高和挤压比的增加,固溶处理合金中再结晶晶粒表现出更高的长大速率而拉伸强度表现出更明显的降低。Mg-6Gd-3Y-0.5Zn-0.5Zr合金挤压后形成了取向为<0001>//ED(挤压方向)的异常的挤压织构。异常织构的形成的原因是高温以及稀土元素的存在促进了非基面滑移系的启动,因此,高温大挤压比挤压以及固溶处理使得异常挤压织构强度升高。低温挤压固溶合金+时效处理是制备高性能镁合金的有效手段。时效过程中β’相的析出会进一步提高合金强度。合金的主要强化机制为固溶强化、晶界强化和β’相位错剪切强化以及较低程度的织构强化。此外,低温挤压合金中变形晶粒内较高的应变能促进了合金在时效过程中的静态再结晶行为,从而使得合金也具有良好的塑性。再次,通过多道次热旋压试验以及时效处理,研究了固溶处理Mg-6Gd-3Y-0.5Zn-0.5Zr合金热旋压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演化规律及强化机制。结果表明,该合金的最佳旋压温度范围为440℃-460℃。在旋压初期,由于减薄率较小,旋压管材内外层变形不均匀。随着旋压减薄率的增加,旋压管材再结晶体积分数增加,内外层组织性能趋于均匀。旋压四道次之后,随着旋压减薄率进一步增加,旋压管材组织进一步细化,使得合金性能进一步提高。旋压管材拉伸屈服强度与低温挤压合金相当。随后时效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旋压管材的拉伸性能。时效旋压管材的强化机制与挤压合金相似,为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和晶界强化。由于旋压过程中多道次加热与变形促进了γ’相的析出,因此降低了合金的峰时效强度增量。最后,基于微柱压缩的纳米力学方法研究了Mg-RE合金中的主要析出强化相(β’相)对合金不同变形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软基面取向稀土镁合金单晶压缩时,β’相的基面位错可剪切性促进了时效合金中滑移带的形成,因此几乎没有时效析出强化效果。在c轴与压缩轴几乎平行的单晶压缩时,基面滑移仍然为主要的变形机制。在该取向下,时效促进了锥面滑移系的启动,但是时效强化效果仍然较低。而在c轴与压缩轴垂直的单晶压缩时,固溶合金中柱面滑移系是主要的变形机制。时效析出导致固溶原子的脱溶,从而降低了拉伸孪晶的临界剪切应力,促进了时效合金中拉伸孪晶的激活。基于纳米力学结果,我们可以将多晶弱织构稀土镁合金中较低的时效硬化效果归因于基面滑移系剪切β’相引起的滑移路径的软化。
其他文献
氢能源拥有燃烧热值高、无污染及可再生等优点,是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方向。电催化分解水是较为理想的制备氢气的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电解水制氢的方法需要较高的过电位,所以要引入催化剂来降低过电位。目前,铂族贵金属是最为高效的分解水制氢催化剂,但铂族贵金属高昂的价格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不易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应用。所以,寻找高效、廉价的催化剂就成为了目前研究的当务之急。近些年,利用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来代替贵金属作为析
旋转机械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机械装置,在工业生产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面对逐渐复杂化和智能化的旋转机械设备,发展能够实时感知设备健康状态及退化趋势的健康状态管理系统是保障工业生产过程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举措。数据驱动的智能故障诊断是健康状态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技术,其旨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从大量设备监测数据中学习故障的表现形式以及故障模式的识别规则。传统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获得良好泛化性能的前提是要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但伴随而来的诸如能源的大量消耗、资源的可预见性短缺、三废的无秩序排放等现象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制造业作为能耗、碳排放大户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源头之一,数控切削加工过程又是制造业的必备一环,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产生固、液、气三态废弃物,其环境影响问题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为保证绿色低碳加工,优化加工过程碳排放、建立绿色性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热
机械设备往往会根据生产任务的不同不断调整工作状态,为了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维修的有效性,实现在多工况下设备的寿命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多工况下设备寿命预测问题,尽管基于实例推理框架的相似轨迹方法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在单一工况下退化指标间相似性度量、多工况下退化模型难获取、服役设备预测阶段与服役阶段任务剖面不一致、相似轨迹方法寿命点预测结果不可靠等方面还存在急需解决的困难问题。本文针对相似轨
功率密度的大幅增加,使得集成电路单位面积的热量持续升高,热管理系统作为航天电子大功率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制约高速飞行器服役能力的关键技术。石墨膜(GF)是一种新型高导热二维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良好的耐腐蚀性、较高的热导率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等优点,其面内热导率可以达到1100-1600W/(m·K),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热管理用复合材料增强体。本论文主要研究碳纳米管(CNTs)表面改性石墨膜
点阵结构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高度的可设计性和多功能一体化潜力,是力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连接技术的不成熟严重制约了点阵结构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点阵结构独特的拓扑构型使其难以实现连接引起的集中载荷传递,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分析,点阵结构连接力学行为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仍不明晰。因此,本文开展复合材料点阵夹芯结构镶嵌件连接设计和力学性能研究,构建点阵结构集中载荷传递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产生的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且这些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等特点。如何对来自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知识迁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迁移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框架应运而生。其利用一个或多个辅助领域(即源领域)的大量有类标数据的知识,帮助相关却类标稀缺领域(即目标领域)的数据进行学习,进而建立出可靠的学习模型。目前大多数迁移学习的研究主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结构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纳米点或纳米凹痕可用于拉曼增强基底或进行信息存储;纳米沟槽可作为纳流控芯片的通道;周期性纳米沟槽阵列可作为纳米光栅。因此,纳米结构在纳米电子、纳米光学和纳米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致力于在广泛的材料表面研究高分辨率高精度纳米结构的加工技术,包括聚焦离子束刻蚀、电子束刻蚀和纳米压印等方法,但是这些加工方
含有长周期有序堆垛结构(Long Period-stacking Order,LPSO)的Mg-RE-Zn系镁合金展现出优异的高温性能,可以用做轻量化的高温结构材料。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具有晶内层片状LPSO相的低稀土含量稀土镁合金,而高质量分数稀土元素的加入不仅有利于晶内层片状LPSO相的析出,还能够促进晶间块状LPSO相的形成,其能够显著地强化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以及高温服役性能。此前Mg-RE-Z
在钢筋末端设置端板,可有效减小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当应用带端板钢筋时,存在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和混凝土对钢筋端板的支承作用。影响带端板钢筋在混凝土工程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有:(1)钢筋加载端受拉屈服时,带端板钢筋锚固力在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和端板承压作用间的分配关系,是本文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2)钢筋端板下混凝土不但承受端板传来的压力,而且承受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