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黄土填方区域埋地管线变形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olong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化进程中,黄土填方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典型而又普遍的工程措施。填方土体不均匀沉降必然会导致穿越填方区管线出现变形甚至破坏,因此研究穿越黄土填方区域埋地管线变形特性很有必要。以延安某填方区直埋管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及现场调查,归纳填方区域沉降特征,总结管线的变形模式,建立力学模型,得出管线力学变形破坏机制。分别对穿越不同形式填方区域管线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得到填方土体不均匀沉降差时管线位移、应变以及下部土压力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MIDA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穿越黄土填方区域埋地管线变形特性。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现场调查,归纳填方区域沉降形式有:填方“斜线形”沉降形式、填方“凸形”沉降形式、填方“凹形”沉降形式以及三种的组合形式。(2)提出穿越填方区域埋地管线的变形模式:剪切变形模式、撬曲变形模式、梁式受压变形模式、扭转变形模式以及受压失稳变形模式。(3)通过穿越填方“斜线形”沉降区域管线模型试验得出,随填方土体沉降,管线最大位移发生在填方沉降区域距离不均匀沉降面最远端;不均匀沉降面处管线位移变化幅度较大,管线沉降位移曲线整体呈“S”形变化。管线上表面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受拉应力影响,不均匀沉降面处拉应力最大,填方沉降区拉应力最小。管线下部土压力在不均匀沉降面处减小幅度最大,填方沉降区管线处于悬空状态。该模式下管线的变形主要为撬曲变形模式。(4)通过穿越填方“凸形”沉降区域管线模型试验,随填方土体沉降,管线最大位移发生在两侧填方沉降区管线端部;不均匀沉降面处管线位移变化幅度较大,管线沉降曲线整体以填方相对稳定区中点呈抛物线形状。管线上表面应变值在两侧填方沉降区为负值,中间填方相对稳定区为正值;管线应变最大值发生在模型中间填方相对稳定区中点,且呈对称分布。管线下部土压力在不均匀沉降面处减小幅度最大,管线在两侧填方沉降区域处于悬空状态。(5)通过穿越填方“凹形”沉降区域管线模型试验,随填方土体沉降,管线最大位移发生在模型中间填方沉降区中点;不均匀沉降面处管线位移变化幅度较大,管线沉降曲线整体以填方沉降区中点呈抛物线形状。管线上表面应变值在填方沉降区为负值,两侧填方相对稳定区为正值;管线应变最大值发生在填方沉降区中点,且呈对称分布。管线下部土压力在不均匀沉降面处减小幅度最大,在沉降过程中,管线在填方沉降区域处于悬空状态。
其他文献
供水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生命之源的运输与配送,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历史震害资料表明,供水系统中各类工程结构在地震中常遭受不同程度的
巨型框架结构凭借自身传力明确、整体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在现代高层建筑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被广泛应用着,其抗震性能的研究也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在传统抗
本文针对煤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开挖、支护后所表现出的持续底臌、顶沉、帮缩等具有明显流变特性的非线性大变形现象,结合工程实际研究了其变形破坏机制及耦合控制技术。通过
在建筑钢结构领域中,主要连接方式有焊缝连接、螺栓连接与铆接连接,焊缝连接是其中一种极为重要连接方式。但由于焊接工艺非常复杂,操作难度很高,在对试件焊接过程中,不可避
地震动衰减关系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危险性分析及为抗震设计提供定量设防标准等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估计地表地震动通常分两步:第一步,通过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
冻结法加固土体具有强度提高快、加固所需时间短、整体稳定性能高、隔水性能好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松软含水地层隧道等地下工程施工中。为了掌握冻结法施工在富水卵砾石地
浅埋煤层开采常采用长壁式综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这使得岩层移动剧烈,地表沉陷量较大。本文采用理论模型分析、地表沉陷观测及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浅埋煤层开采后的岩层
学位
现代很多学术成果都是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古建筑的构件进行静力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是对个别建筑物的试验研究和结构分析影响因素的参数研究,而从古建筑本身
爆破施工引起的爆破振动必然会对爆破周围地区的结构物造成影响,这就要求在爆破施工中对爆破振动造成的危害加以控制。所以对爆破振动规律进行研究是使爆破振动危害可控的基本前提。论文基于爆破振动的实测数据,对爆破振动质点振速峰值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对振速峰值的经验公式。并针对目前国内外通过反应谱理论对爆破振动响应研究时大多采用加速度进行输入的情况,提出采用输入速度进行反应谱计算的公式来进行反应谱计算并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