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苔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苔藓属于孢子植物,在孢子体成熟之后即释放孢子,世代交替繁殖。苔藓在分类学上界于藻类和蕨类之间,包括苔纲(6000种),藓纲(14000种)和角苔纲(300种)三大类群。苔类植物中的油体——富含醚类、萜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的膜结合型细胞器,从微观角度解释了苔类植物的化学及其生物活性多样性的原因。自70年代以来苔类植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联苄和萜类两大特征化合物。此外,结合方式多样,骨架特殊的二聚体也是苔纲植物的特色。除了骨架新颖,苔类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比如植物生长调节、抗氧化、抗炎、抗真菌和细胞毒等。本文对采自中国的四种苔类植物,包括浙江九龙山的尖瓣萹萼苔(Radula apiculata Sande Lac.ex Stephani)、湖南张家界的多形带叶苔[Pallavicinia ambigua(Mitt.)Stephani]、四川雅安的裸萼小萼苔(Mylia nuda Inoue&Yang.)和海南三亚的指叶苔[Lepidozia reptans(L.)Dumort]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采用柱层析和半制备液相,基于核磁共振、质谱、圆二色谱、红外、紫外、单晶衍射、核磁计算以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ECD计算等技术手段,从这四种苔类植物中分离鉴定了 87个化合物,其中53个首次报导,18个为新骨架。这些化合物大部分都是异戊烯化联苄和开环的萜类化合物及其二聚体,包括异戊烯联苄衍生物及其二聚体、7,8-开环的半日花烷型二萜及其二聚体、1,10-开环香橙烷型倍半萜及其与苯醚类化合物形成的二聚体以及9,10-开环环阿屯烷型三萜。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异戊烯化联苄和分子中含有α,β-不饱和酮结构的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对采自浙江丽水九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尖瓣萹萼苔继续研究,获得了 12个异戊烯联苄的衍生物,七个为新化合物,包括四个异戊烯联苄的二聚体[(±)-radulapins L-O(1-4)]。在硕士研究基础上,对从尖瓣萹萼苔中纯化的26个异戊烯联苄进行细胞毒活性筛查,发现二聚体均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其通过升高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势诱导PC-3细胞凋亡。对九个异戊烯联苄二聚体生源推测,发现这类特殊结构的二聚体是Diels-Alder环加成以及自由基耦合作用的结果。对采自张家界的多形带叶苔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25个化合物,17个为新化合物,包括十个高度氧化的半日花烷化合物[pallaviambins I-R(21-29)]和四个7,8-开环的半日花烷二聚体[pallaviambins E-H(17-20)],基于结构观察,推测这些二聚体是酶催化下两个半日花烷通过Diels-Alder环加成形成。除此之外,在这个苔中还获得两个Δ13(14)互为顺反异构,具有一个四环[5.2.1.02,5.04,10]十烷的新骨架的微量成分[pallaviambins A(13)和B(14)]。对其前体,化合物33进行光照实验表明,化合物13和14由化合物33经光催化,分子内两个双键在自由基作用下发生[2+2]环加成。在MTT细胞毒活性筛查中,发现一些氧化度高,分子中具有α,β-不饱和酮结构片段的分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作用。以往报道证明具有α,β-不饱和酮结构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与活性氧水平有关。诱导ROS变化在多种治疗手段中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有效机制。药物诱导的“氧化还原重置”则会导致化疗耐药,打破“氧化还原重置”将提供一种克服耐药的新方法。因此,将代表性化合物33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发现33对PC-3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并且抑制肿瘤增殖发生在G2/M期。后续的活性研究发现其能升高ROS水平,破坏线粒体功能诱导PC-3细胞凋亡。从采自四川雅安的裸萼小萼苔中分离鉴定了 32个化合物,其中18个为新化合物,包括四个苯醚类化合物[mylnudethers A-D(38-41)],五个骨架罕见的香橙烷类倍半萜以及八个苯醚与香橙烷型倍半萜形成的二聚体[mylnudones A-H(42-49)]。分析结构,发现八个二聚体中,七个由Diels-Alder环加成途径形成,一个为自由基耦合产物。除此之外还得到了 14个已知化合物。将这些化合物进行抗真菌活性研究,除了 68号的剪叶苔烷型倍半萜对双敲菌株DSY654表现一定的抗真菌毒力,其他的化合物活性表现较弱。从海南三亚的指叶苔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 18个化合物,其中11个新化合物,包括九个首次在苔藓植物中发现的9,10-开环的环阿屯烷型的三萜类化合物[lepidozins A-I(70-78)]。在细胞毒活性筛查中发现,化合物70、75和76对系列肿瘤细胞株展示了显著的细胞毒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76结构中存在一个α,β-不饱和羰基,显示了更强的细胞毒活性。随后研究表明,其通过升高ROS水平介导的线粒体损伤诱导PC-3细胞凋亡。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一些结构新颖,骨架特殊的化合物,尤其是二聚体居多,大部分二聚体都是在植物体氧化酶作用下发生Diels-Alder环加成和自由基耦合的产物。随着分离和鉴定的技术发展,更多微量成分被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生物学活性筛查,也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生物学活性,为新药开发提供了若干个潜在的苗头小分子化合物。苔类植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表现出一定的种属特异性,这对于苔类植物的化学分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以及高速列车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高速列车火灾热释放速率是高速列车防火设计、火灾安全评估以及隧道通风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技术参数。然而,高速列车火灾热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列车材料、部件、火源位置和功率、车厢通风口面积以及隧道通风风速等,现有的热释放速率理论计算方法都不能准确地得到高速列车火灾的热释放速率值,而通过
研究背景和目的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系统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近几十年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由于疾病潜伏期长,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少有效的系统治疗药物,胆管癌的预后极差。因此,旨在改善胆管癌预后的药物研发是急需的。目前,抗肿瘤药物的重定位研究方兴未艾;对已成熟的临床药物重新试验,或探索联合使用方案,或根据不同的基因背景分型使用,以拓宽药物的适应症,比重头开始的新药研发在时间和经济成本上更为节省
学位
恐惧的双通路模型认为,恐惧可以通过快速通路和慢速通路进行加工。以往研究基于此提出了基于知觉相似性的恐惧泛化模型。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初级知觉加工外,人类还会进行高级认知的加工。关于初级知觉加工和高级认知的加工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经典的辨别性条件恐惧范式,从数字构成的辨别性学习角度探究恐惧泛化的潜在机制。43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符号学习组和数值学习组。结果发现,在恐惧习得过程中,被试在主观预期和皮肤
工程推动社会进步,工程教育决定人类未来。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发展到目前已经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体系亦将日臻完善。本研究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视角,选点有代表性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已经通过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在闽四所高校为研究案例,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运用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之路。本研究从梳理工程发展历史入手,分析我国工
学位
学位
利用电子或空穴作为热电转换的工作媒介,为固态热电转换技术应用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利用工业废热发电来显著节约能源,并且具有无需其它机械移动部件,体积小、寿命长并且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对于缓解能源短缺、减少传统能源碳排放以及废热回收利用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最近,随着“声子液体-电子晶体”指导理念的提出,类液态热电材料因其具有独立的两套亚结构:刚性亚晶格结构以及分布在其中具有“类液态行为”的阳
设施栽培已成为我国北方蔬菜生产的主要形式。为了追求高收益,过量的水肥施用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及水肥资源浪费,而且多余的水肥通过重力作用向深层土壤渗透,造成潜在地下水污染等危害。同时,华北地区强烈的气候干旱化趋势使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系统不断退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因此,优化施肥和灌水对于减少水肥资源浪费、提高水肥生产力、保证蔬菜产量和品质,促
目的:研究“补肾健脾,填精益髓”针法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经典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学习记忆能力以及对小鼠脑海马Aβ、Tau蛋白表达和形态损伤的干预作用;进一步从炎症因子IL-1β、IL-10、TNF-α和LPS表达以及肠道菌群及代谢改变探讨针刺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机理,为针灸干预AD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针灸治疗AD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