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膜蛋白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及免疫保护中的功能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aiwgeg75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杆菌通常定植于人类,动物或者禽类的消化道中。其中大部分都为无害共生菌,但是某些大肠杆菌获得特殊的致病因子后促进其对环境的适应力,最终引起各种类型的疾病。而致病性大肠杆菌又可分为两大类: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肠道外大肠杆菌拥有特定的毒力因子来辅助细菌定植于肠道外组织并侵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肠道外大肠杆菌的一个亚种,可引起禽类患病,从而因治疗,低产,死亡等因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作为大肠杆菌必不可少的细胞器,外膜(OM)不仅允许大肠杆菌与其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并且可作为屏障来阻止毒性分子进入细菌内。OM由磷脂,脂蛋白,外膜p-桶状蛋白(OMP)和脂多糖(LPS)组成。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四种特定的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T,OmpF,OmpC和NmpC)的表达,纯化,致病性和免疫原性。1外膜蛋白OmpT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中的作用为研究OmpT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中的作用,通过敲除APEC(TW-XM)中ompT基因,构建了ΔOmpT突变株。与野生株TW-XM相比,ompT基因的缺失导致APEC突变株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和侵袭能力分别下降了43.8%和28.8%(p<0.01)。突变株ΔOmpT对鸭和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下降了15.2倍和9.7倍,在宿主脑、肺和血液中载菌量分别降低2倍、1.96倍和1.7倍,表明其在宿主体内的定殖和侵袭能力下降,而以上毒力相关表型皆可通过基因互补而得到部分恢复。实时荧光定量试验(qRT-PCR)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OmpT中ompA,fimC和tsh等基因的转录水平则显著下调(p<0.01)。2 OmpF孔蛋白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中的功能研究通过构建突变株AompF研究ompF外膜孔蛋白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菌株TW-XM发病机理中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ΔompF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率和和侵袭率分别显著减少了 41.3%51.9%。与野生株TW-XM相比,ΔompF对雏鸭和小鼠的半数致死量降低9.8倍和9倍,在宿主的脑、肺部和血液中的定植和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1),这些毒力相关表型可通过遗传互补部分恢复。实时荧光定量试验(qRT-PCR)结果表明敲除ompF后,ompA 和fimC等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下降。3 OmpC外膜蛋白有助提高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本研究中,我们探究了外膜孔蛋白OmpC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菌株TW-XM发病机理中的发挥的作用。所构建的缺失株与野生株TW-XM相比,ΔOmpC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率和和侵袭率分别减少了 46.1%和49.7%(P<0.01)。ΔompC的体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该表型可通过回补OmpC基因得到恢复。实时荧光定量实验(qRT-PCR)结果表明,与TW-XM相比,突变株ΔompC中基因fimC和iBe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动物试验表明,与野生株TW-XM相比,ΔOmpC在宿主的脑部,肺部和血液中的定植和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1),对雏鸭和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降低了 12.3倍和10.2倍。这些毒力相关表型可通过遗传互补部分恢复。4 NmpC孔蛋白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旨在通过构建突变株ΔNmpC来阐明nmpC孔蛋白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 TW-XM致病机理和生物膜形成中的潜力作用。与野生株TW-XM相比,ΔNmpC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率和和侵袭率分别显著减少了 47%和52%,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与野生型菌株相比,ANmpC对雏鸭和小鼠的半数致死量降低20倍和17倍,在脑和肺中的定植和侵袭能力分别降低了 1.6倍和1.2倍。此外,实时荧光定量实验(qRT-PCR)结果表明nmpC与tsh的表达水平相关,该基因缺失后能显著下调tsh的表达。5 OmpT,OmpF和OmpC重组蛋白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分别克隆和表达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OmpT,OmpF和OmpC三个表面外膜孔蛋白,研究了它们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分别将三种重组蛋白及其混合物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小鼠,以2.5×10 7 CFU(5×LD50)剂量感染APEC强毒菌株TW-XM,其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0%、40%、50%和70%。另外,免疫血清能使TW-XM-株的粘附显着降低(P<0.01),具较强的体外抑制能力。与未接种蛋白免疫的小鼠相比,免疫接种小鼠血液和脾脏中的细菌载量显著降低。结果提示OmpT,OmpF和OmpC蛋白,尤其是他们的混合物可作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疫苗的候选疫苗。总之,OmpT,OmpF,OmpC和NmpC参与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在宿主体内的粘附,侵袭,定植和增殖等致病过程,同时也表明OmpT,OmpF和OmpC可作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潜在疫苗。
其他文献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病菌(Blur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发的真菌性病害。抗白粉病基因Pm21来自小麦近源物种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2x=14,基因组VV),Pm21对目前国内所有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表现免疫,具有抗性强、抗谱广的特点,本实验室创造的含Pm21的小麦-簇毛麦异易位系已经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克隆簇毛麦抗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virus,SMV)病是一种全球性大豆病毒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主产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寻找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研究病原-寄主的蛋白互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原物的侵染机制,并且可以从中挖掘一些有效抗性基因,为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大豆新品种奠定基础。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该属病毒的基因
寄生蜂产卵策略是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寄生蜂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适应性。其中,在有关寄主大小和种内竞争对寄生蜂产卵决策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总体上对单寄生蜂比对聚寄生蜂的研究多。此外,寄生蜂的过寄生对策及其适合度代价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聚寄生蜂后代能在寄主体内共存,因而是研究过寄生现象较为理想的材料,但过寄生中两次寄生的寄生蜂后代不易区分,因此有关聚寄生蜂过寄生的报道仍然较少。菜
化学感受系统几乎在昆虫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嗅觉对害虫进行行为调控一直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鳞翅目夜蛾科包括多种重要的经济害虫,其中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危害最严重的杂食性害虫之一。棉铃虫的幼虫食性广、食量大,成虫迁移率高、繁殖量大,因此较难防治。在大力倡导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现代农业生产中,绿色防控变得尤为重要。以植物挥发性物质为组
Bt Cry1类毒素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在产孢过程中产生,并对鳞翅目昆虫幼虫有杀虫活性的一类毒素,主要包括Cry1Aa,Cry1Ab,Cry1Ac,Cry1B,Cry1C,Cry1E和Cry1F等。因为哺乳动物体内缺少毒素的受体,通常情况下认为Cry毒素对人类和家畜是无毒的,所以Bt基因被广泛的应用于转基因作物中,如玉米、大豆和土豆等。但随着
二酰胺类农药(氯虫苯甲酰胺、氟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对鳞翅目、部分双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有很高的活性,而对其它目昆虫、哺乳动物和鱼类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靶标害虫的治理。对双翅目和鳞翅目代表性昆虫的研究表明,二酰胺类的作用靶标为鱼尼丁受体(Ryanodinereceptor,RyR)。但是,二酰胺类作用靶标的研究尚有四个方面的不足。(1)鱼尼丁受体是目前所知分子量最大的Ca2+离子通道,其编码基因超大,难
香气是重要的果实品质指标之一,但我国主栽梨品种香味较淡,无法与西洋梨竞争。提高果实香气是当前我国梨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产业问题,本研究以香气浓郁的南果梨果实为试材,在研究外源钙调控’南果梨’果实香气生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RNA-seq表达谱分析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 ’南果梨’果实成熟、后熟过程中及钙处理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同时从’南果梨’中克隆了 PuADH1
杂种优势是杂交种F1代在生长速度、生活力、繁殖率、抗病性、抗逆性、生物量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方面优于双亲的一种现象。萝卜、(Raphanus sativus L.)是原产于我国重要的一、二年生根菜类作物,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疗价值。萝卜、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现象十分明显。目前对萝卜、杂种优势的研究集中在分子标记预测、一般配合力和生理指标测定等相关研究上,极大限制了从分子遗传
根据致病性和致病机制的不同,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分为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和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IPEC)。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包括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coli,APEC),尿道致病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小片段非编码RNA(长度约22nt),可通过诱导动物和植物中的基因沉默或降解发挥作用。一系列研究发现,miRNA可参与各类生理发育调控过程,其中包括细胞生长和凋亡、造血、病毒防御、肿瘤发生和脂肪代谢等。同样,在骨骼肌成肌调控过程中,大量的miRNA也被证实可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肌肉发育的生物学过程复杂多样,与成肌调控相关的基因又往往受到多个miRN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