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方式对黑土农田耕地质量的影响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垦仅有百年历史,通常情况下,开垦前10年,有机质稳定性处于快速变化期,为探明黑土农田开垦土壤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依托中科院海伦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平台,于2011年10月至2019年10月设置1个对照草地,3个开垦玉米农田,分别为自然草地(ZR)、平播开垦(PB)、顺垄开垦(NS)、横垄开垦(WE),区田为3m×4m大小,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排列,种植耕作方式与当地传统耕作方式相同。土样采自每年10月玉米收获季,采用“S”型5点取样法,采取0~20cm耕层土壤1kg,室内阴干,剔除杂物,备用。室内用湿筛仪筛分团聚体、超声波分散器进行密度分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有机质红外光谱,实验室测定有机质、交换性钠、钾和阳离子交换量、铵态氮。主要结果如下:(1)开垦使土壤大团聚体(>2mm)破碎,粘、粉粒(<0.053mm)团聚化,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开垦前,草地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5~1mm和<0.053mm两个优势粒级,开垦后土壤团聚体逐渐以0.5~1mm和0.25~0.5mm两个粒级为优势粒级,<0.053mm粘、粉粒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0.25mm四个粒级团聚体占比逐年上升。至2019年,3个开垦方式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0.25mm四个粒级团聚体数量,其中以平播开垦0.25~0.5mm团聚体上升最多,同时开垦以后<0.053mm粉、粘粒的含量较开垦前逐年减少,以平播开垦下降幅度最大,顺垄开垦下降最小,而0.053~0.25mm团聚体数量变化趋势因不同开垦方式而异,平播开垦方式下该粒级团聚体占比下降,而顺垄开垦和横垄开垦下该粒级团聚体占比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1~2mm、0.25~0.5mm以及<0.053mm这三个粒级团聚体占比变化是影响土壤水稳性最主要的因素。土壤稳定性方面,平播与横垄开垦均高于顺垄开垦。(2)开垦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储量相对于平播、顺垄开垦而言,横垄开垦对于土壤有机质损失保护最好,顺垄开垦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损失。不同开垦方式土壤各团聚体有机质随着开垦年限的推进在不断降低,而下降幅度有所不同,其中>2mm、1~2mm团聚体有机质下降20%以上,0.053~0.25mm、<0.053mm团聚体有机质下降10%以内。除<0.053mm粉、粘粒外,其余团聚体有机质下降幅度,起垄开垦都要小于不起垄开垦,起垄开垦中,顺垄开垦降幅要高于横垄。整体来看,顺垄开垦有机质下降最少,其对有机质的保护主要体现在>0.5mm团聚体上。(3)开垦使有机质结构趋于简单化,稳定性降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全土多糖C-O含量增加,芳香族C=C含量减少,有机质稳定性下降。>0.25mm团聚体有机质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其中醇酚-OH和脂肪族-CH含量升高,羰基C=O和芳香族C=C含量降低,多糖C-O含量略微下降,变化幅度不明显,有机质稳定性显著下降。各密度组分中LF和OF的醇酚-OH和芳香族C=C含量有所下降,而多糖C-O趋势相反,开垦后MF有机质结构稳定性处于稳定状态,而LF和OF组分有机质稳定性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开垦主要影响>0.053mm团聚体和LF、OF有机质结构,对芳香族C=C和多糖C-O影响最大。总的来说,开垦后农田土壤有机质中稳定的芳香类物质降低,活跃的多糖类物质增加,结构趋于简单化,导致黑土有机质化学结构稳定性下降。(4)开垦降低了农田地力水平,横垄开垦地力最高与自然对照相比,开垦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钠、钾,阳离子交换量和铵态氮含量,顺垄开垦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3个开垦方式中最低,横垄开垦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最高,且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平播相当,显著高于顺垄开垦,说明顺垄开垦对土地地力水平破坏最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隶属度函数模型计算最小数据集土壤耕作指数,评价土壤质量发现,相对于当地自然草地而言,开垦9年后,农田平均最小数据集耕作指数为0.270,属于低产田范畴,其中横垄开垦土地地力水平最高,最小数据集耕作指数为0.347,达到中产田水平。将最小数据集耕作指数与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指标和全量数据集耕作指数作相关性分析发现,最小数据集耕作指数可以用于评价开垦农田地力水平。综上所述,开垦使土壤微团聚体减少,土壤整体稳定性上升,有机质结构中多糖类物质增加,导致结构稳定性下降,有机质含量减少。开垦农田中,横垄开垦土壤稳定性高,对有机质保护较好,土壤地力最高,适合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开垦。
其他文献
土壤水分是地表和大气之间水与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农作物培育中的一大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正在从传统灌溉模式向精细灌溉不断过渡,而精细灌溉的实现离不开优良的土壤水分观测技术。多深度的土壤墒情监测,能够为农作物根系生长环境观测提供数据支持,对科学精准灌溉、旱涝灾害防护预警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深入分析几种常见土壤介电常数获取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频域反射技术,设计
针对量子通信性能参数在大气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本研究将大气自由空间作为信道传输环境,选取雾、海洋气溶胶、卷云作为影响因素,建立每个影响因素的粒子分布模型,并分析计算每个影响因素的散射消光特性;结合量子通信中量子态的变化研究影响因素对量子信道各项性能的影响,为量子通信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参考。雾天是常见的一种天气,在浓雾天进行通信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为了研究雾对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的影响,根据雾滴谱分布函
土壤水力学特性受颗粒组成、孔隙结构和团聚体的复杂排列影响,这些孔隙、颗粒和团聚体可能会随着气候、生态演变和土地管理过程而发生变化。土壤水力特征参数是对土壤水动力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和前提。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覆盖率高,雨热条件存在季节差异,且存在落叶阔叶林,落叶也会改变土壤的水力学性质。分析不同季节下的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和土壤水力特征参数变化,对于水文气象过程及生态演变研究具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在大气中持留时间长、破坏臭氧层的重要温室气体。农田是N2O的重要排放源,控制其排放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有机肥代替化学肥料可以满足作物养分需求、改良土壤,但也会排放N2O。本论文通过纯培养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在有机肥中接种减排N2O或促进N2O还原的细菌,旨在发展利用微生物减排施用有机肥的农业土壤N2O排放技术。具体结果如下:有机肥微宇宙试验中供试细菌与有机肥混合后可以发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和波束成形技术作为5G通信系统的两大研究热点,在工业界和学术界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作为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朝着小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给终端天线预留的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小型化、多功能化的通信要求,对于天线设计工程师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当前手持终端天线面临的
海杂波是海洋表面对雷达信号的后向散射回波,由于受到海上复杂海情的影响,对检测海面小目标有巨大的阻碍。同时,小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小,目标信号微弱,易淹没在海杂波和噪声中,导致检测虚警率上升。如何从复杂海情中实现小目标高精准、高时效的检测已成为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在海杂波背景下检测小目标,需要对海杂波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海杂波信号与小目标信号的特征差异,进行小目标检测。依据海杂波具有混沌特性和
土壤质地作为重要的地表特征参数,直接影响饱和土壤含水量、水力传导率以及土壤基质势等土壤水文参数,并影响包括土壤热容量和土壤导热率在内的土壤热力学参数,使用高质量的土壤质地数据是提高陆面模式模拟精度的有效方法。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集成学习的中国区域土壤质地数据模拟及研制方法,该方法使用气象数据、地形数据、植被数据等成土因素作为协变量因子,基于GBM梯度提升机对砂粒、粉粒、粘粒数据进行回归模拟,并且
研究表明,海洋和陆地对气候都具有“记忆”作用,海温和土壤湿度都是重要的气候驱动因子。因此,研究海温和土壤湿度的演变特征及两者可能的联系对于气候预测、天气预报、水文循环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再分析数据,着重研究海温和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试图找到这两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HadISST数据分析了东中国海海温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9-2018年东中国海海温是呈上升趋势的,通过99%的Man
中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据统计,叶菜类蔬菜产量已经占世界总产量的30%到40%。我国叶类蔬菜种植面积大,收获过程机械化程度低,叶菜类机械化收割还处于空白状态,主要收获方式是依赖于手工收获,整个过程费时、费力且收获效率非常低,因此研究设计叶菜类收割机对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下研究并设计了一款电动小青菜收割机,要求摘净率达到95%以上,损伤率不超过5%,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
农业是我国根本经济支柱之一,粮食的生产是国家极其重视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一直都是农业问题的核心,特别在疫情这段时间尤为明显。种子作为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的生产量,因此推广应用良种、改善播种方式是提高生产发展的有力途径,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和水平。本文针对传统播种机出现的地轮打滑、漏播及控制精度低等问题,设计出一套基于西门子S7-200 SMART可编程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