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视蛋白基因表达与光谱调控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是鱼类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与其交配、躲避天敌及觅食等行为密切相关。视蛋白是视觉形成的分子基础,它与生色基团结合构成视觉形成的起始元件。视蛋白的组成与功能的多样化是鱼类视觉适应性进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鱼类视蛋白基因如何适应其生活史不同阶段光环境的变化目前仍不清楚。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早期发育经历重要的变态过程,可从变态前的浮游生活转变为底栖生活,其生活习性的改变伴随着栖息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光环境的转变。本文选取大菱鲆为对象,研究其早期发育阶段视网膜结构变化、视蛋白组成与表达变化、不同光谱环境下视蛋白的差异表达,及其幼鱼期对不同光谱的选择性,以期探明大菱鲆视觉器官结构及功能发育特征,并探寻鱼类视觉特征与栖息光环境的适应与关联。本文可为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中光照调控技术的提升奠定理论基础,进而推动大菱鲆产业的健康发展。相关结果如下:1.1月龄大菱鲆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核数(O.N.)与神经节细胞数(G.)的比值为2.22,此阶段视网膜网络会聚程度低,视敏性较高。4和9月龄大菱鲆视锥细胞和G.的数量均显著低于1月龄,O.N.数量的变化则刚好相反。变态后O.N./G.比值增大,视敏性降低。视杆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均增大,表明其在底栖生活阶段光敏性增强。据此推测大菱鲆通过提高视杆细胞数量来应对深海昏暗的光环境。2.大菱鲆拥有全部5类视觉视蛋白基因,分别为视紫红质(RH1)、红视蛋白(LWS)、紫外视蛋白(SWS1)、蓝视蛋白(SWS2)以及绿视蛋白(RH2A1、RH2A2、RH2B1、RH2B2和RH2C)。不同于其他几类单拷贝基因,其绿视蛋白由5个旁系同源基因组成。大菱鲆与太平洋蓝鳍金枪鱼(Thunnus orientalis)一样,是目前为止发现RH2基因最多的物种之一。3.大菱鲆在不同发育阶段,视蛋白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变化。杆视蛋白RH1的表达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高,至9月龄达到最高值,其后维持高表达水平不变。锥视蛋白基因在0.5和18月龄表达量均较低,其中0.5月龄时LWS表达量最高,其表达比例为47.98%。随着变态和发育,RH2B1逐渐取代其成为表达占据主导地位的视蛋白基因,其最高比例为9月龄时的63.27%。18月龄时RH2B1表达比例无显著改变,但LWS表达比例略有增高。大菱鲆在发育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光谱敏感性由红光到绿光的的转变,这可能是其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应对生活史转变的一种适应策略。18月龄LWS比例增高可能是为其上浮至较浅水层繁殖做准备。4.不同光谱LED光处理,可引起大菱鲆部分视蛋白基因表达变化。九种视蛋白基因中,只有RH2B1、SWS1和SWS2的基因表达水平在五种处理下存在显著差异。三者均为全光谱(F)、蓝光(B)、和绿光(G)处理组个体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红光(R)和橙光(O)组个体。其中B和G组个体的SWS1、SWS2和RH2B1表达量约为O和R组个体的二倍,而F组略高于O和R组。其他六个视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在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据此推测,这种视蛋白的差异表达是大菱鲆应对光环境迅速变化的一种响应。此外,与其他物种例如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相比,大菱鲆幼鱼缺少了LWS表达的可塑性。5.大菱鲆绿视蛋白基因亚型RH2C发生E122Q和M207L的氨基酸替换,二者均与视蛋白光谱敏感性向短波长偏移密切相关。枝位点模型分析发现二者在进化过程中均受到正选择。据此推测大菱鲆可能通过氨基酸替换获得光谱敏感峰值蓝移的绿视蛋白亚型,并因此增强了对蓝光的识别能力,利于其对底栖生活阶段蓝光环境的适应。6.在对不同光谱的选择性实验中,大菱鲆幼鱼表现出明显的绿光偏好性,其在绿光区域出现的概率为48.00%,其次为蓝光(11.56%)和全光谱(8.18%),红光和黄光区域的出现次数最少,二者均在1%之下。本实验结果为大菱鲆变态后的绿光高敏感性提供了证据。大菱鲆对绿光的偏好可能与其自然环境中的底栖生活阶段,栖息水层以中短波长光谱为主有关。
其他文献
色散和非线性是两层流体界面内波的两个重要特性,对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两层流体界面内波的生成、演化、衰减、消亡机理,而且对水底及沿岸工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引入描述非线性和色散的两个小参数,考虑了无旋、无粘、不可压两层流体的界面内波。首先,分别用未扰动面速度、任意水深处速度和平均速度推导出两层流体界面波的高阶Boussinesq方程,所得到的方程不仅包括了前人关于两层流体界面波的结果,而且可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绿色金融必须进行国际合作。自2016年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首次提出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程以来,2017~2019年,绿色金融相关的国际平台和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就如何动员绿色投资、管理气候风险等议题开展了研究和国际协调。2019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和标准制定机构也纷纷采取
期刊
学位
牡蛎是全球性分布的重要养殖经济物种之一,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牡蛎大规模的死亡事件频发,对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高温被认为是导致夏季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牡蛎温度适应性和热耐受性机制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2017年,我们启动了一个人工选育高温抗性长牡蛎的育种项目,旨在提高长牡蛎的热耐受性,从而提高长牡蛎的度夏存活率。通过从表型和基因组层面比较选育子一代群体和对照群体的差异,评估基于急性
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文蛤体内存在着丰富的共生菌群,这些内生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变化对宿主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以及机体的抗逆性都具有影响。本研究通过纯培养方式对文蛤鳃组织内共生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与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内共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方法,对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文蛤鳃及肝胰腺组织的细菌群落结
本研究以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投喂添加戊糖乳杆菌HC-2(Lactobacillus pentosus HC-2)和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饲料,探讨在对虾养殖中,益生菌-戊糖乳杆菌HC-2对降低黄曲霉毒素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组织学、基因表达、酶活性以及肠道菌群变化方面初步研究戊糖乳杆菌HC-2对在AFB1刺激下的凡纳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保护作用机制。将健康的凡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温室多借鉴农业种植温室,其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适合其生长所需光照和温度等外部条件,因没有针对水产养殖过程中需提高养殖水体温度,进行机械化操作等不同与种植业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导致用于水产养殖领域的温室存在昼夜温差大、气水温差大、劳动生产环境差、太阳能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问题。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低温寡照,水产养殖只能依靠外部加热设备来提高水温以维持水产生物的生长发育,成本高且不环
裙带菜和海带同为海带目褐藻,两者均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藻类。在当前我国北方的养殖海区内,这两类海藻的自然群体和栽培群体通常在开放海域内同域分布。对于栽培群体,若被来自自然群体的基因“污染”,则有可能造成其农学性状改变,导致种质退化;另一方面,自然群体中含有适应了当地环境的基因型,因此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种质资源,应避免其受到栽培群体的影响。但目前,鲜有针对这两种藻类栽培群体和自然群体间遗传连通
随着贝类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要想提高养殖效益,对贝类自身调节机制的研究必不可少。在贝类养殖生态系统中,贝类的下行控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贝类摄食完成了物质和能量由生产者向更高营养级的传递。通过对贝类下行控制作用的研究,可以为贝类养殖活动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在对贝类滤水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围隔实验,以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作为研究载体,通过测定在不同养殖密度下,培养围隔水体中营养盐循环、浮游植物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保护器官,研究软体动物贝壳发生机制对于了解软体动物的发育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贝壳发生起始于胚胎发育早期,由背部外胚层细胞形成贝壳形成区,并继而分泌形成贝壳。贝壳发育过程中,贝壳形成区的形态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高度保守性及一定程度的种间多样性。本研究选取了分属软体动物两个亚门的腹足纲动物笠贝(Lottia goshimai)和多板纲动物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