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剪结构基于Perform-3D程序的抗震性能分析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u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框架-剪力墙结构既有框架结构布置灵活、延性好的特点,也有剪力墙结构刚度大、承载力大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高层建筑中。本文通过实例工程开展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性能化抗震分析研究。性能化抗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使工程建筑具有可预计的抗震性能,在设计使用期内,建筑遭受不同水准地震作用时,应能达到相应的性能水准,帮助业主和设计者选择和实现针对各种建设项目的不同的性能水平。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新增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体现了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   本文以某大学教学办公楼的主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析,其中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采用专门研究抗震设计的三维结构非线性分析与性能评估软件Perform-3D进行,并以此来评价此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介绍抗震性能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Pushover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   2、利用通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对结构进行振型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周期、振型等动力特性,并以此分析了结构的刚度和质量的分布的均匀性;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变形满足规范变形要求。   3、采用Perform-3D对结构进行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Pushover分析,将该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值和基底剪力与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塑性变形,整体刚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退化。   4、根据Pushover分析结果分析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的弹塑性变形。将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值和基底剪力与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塑性变形,整体刚度有了较大程度的退化。   5、分析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塑性铰的发展过程和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使用率,得出:罕遇地震下框架柱和剪力墙钢筋的最大拉应变均未达到极限拉应变,且混凝土离压碎还有较远的距离,可见框架柱和剪力墙未发生严重破坏,剪力墙和框架柱的破坏属于延性破坏。连梁和框架梁的塑性铰处于生命安全状态和防止倒塌状态之间,可见连梁和框架梁都遭到了破坏,较早的出现了塑性铰,符合“强墙弱连梁”和“强柱弱梁”的抗震要求,在抗震过程中剪力墙充当了第一道防线,框架为第二道防线。
其他文献
学位
冻融破坏的建筑物极为广泛,包括水工建筑物,公路桥梁与铁路桥梁等结构也遭受着非常巨大的冻融破坏。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成为当今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厄待解决问题。本文主要以研究聚丙烯纤维引气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为主,分别配制C30、C50两种强度等级混凝土。在此基础上对C30和C50基准混凝土分别考虑在不同聚丙烯纤维掺量和引气剂掺量下的相关力学性能研究和抗冻性能研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聚丙烯纤维和
我国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大量燃煤产物的产生。这些燃煤产物,主要包括,粉煤灰、底灰、脱硫石膏等,需要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处置。在传统填埋技术中,使用压实黏土作为填埋场的防污屏障可以起到二次污染防控的效果。然而,填埋场的设计要求对压实黏土的施工及土质具有严格的控制:一方面若想达到国标GB50869-2013要求的渗透系数(即1x10~(-9) m/s),对压实黏土的物理性质有严苛的要求,这
学位
学位
在我国,约有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大多数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然而农村民居建设从选址、规划设计、房屋施工、抗震设防等多个环节都缺乏统一的
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增设耗能减震装置(阻尼器),可以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从而减小结构主体在风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这种技术称为耗能减震技术,目前正迅速地发展起来。作为阻尼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将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起来提供了优于传统的钢框架和混凝土框架多个优点:柱子采用钢筋混凝土柱,由于混凝土受压性能好,而且钢筋混凝土构件刚度大、
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相比传统现浇剪力墙结构具有许多优点:构件定型,便于工厂标准化生产,生产效率高,质量有保证;现场湿作业少,模板和支架的周转利用率高,施工方便,工期短;减轻了对周围
建筑风环境主要包括室外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和建筑物密度的不断增大,风环境已经成为影响人居品质的重要因素。室外风环境关系到行人舒适性问
本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BAG07B01)为依托,基于大量已有文献调研,研究适用于地表大面积堆载作用下的桩侧负摩阻力、中性点及下拉力、负摩阻力群桩效应、负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