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社会文化学的理论视角对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展开系统研究,探索能够反映建筑文化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引导建筑文化发展过程的宏观观念,力图构筑一个具有清晰逻辑框架和较强现实针对性的理论体系。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从考察当下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国际环境以及自身的未来取向,客观地将我国当前建筑文化的发展态势进行系统总结和科学定位,提出了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研究的理论命题。进而,通过中西建筑文化转型历程的对比研究来解析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的总体特性,通过总结其它类似建筑文化体系的现代转型实践来思辨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的理论范式,通过对建筑文化活动与社会关联的总体把握来探寻制约和影响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机制,至此完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的认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实践的反思和批判,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建筑文化进行有序且成功的现代转型建构了宏观的调控战略并论述了具体的实现途径。按照以上研究思路,论文对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展开了全面考察和深入探索,完善了建筑文化研究抽象层面的理论结构,丰富了建筑文化研究具体层面的内容体系。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体序如下: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和世界范围内建筑文化交流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总体表现为建筑文化体系的整体性变动和结构性变迁,其价值取向和本质内涵就是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而且将融合并超越以工业化和知识化为目标的两个阶段,通过一个转型过程完成两次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而且从评价尺度和标准来看,只有文化形态实现了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跃迁、组分构成实现了精英与大众的权重均衡、社会功能实现了由解组向整合的演变,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可能才告成功。 相比较而言,西方建筑文化现代转型呈原发内生型,而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呈后发次生型,但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无法重复原发内生型的发展道路,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文化后发转型范式也同样不具备仿效标准,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只能走出一条多元整合的综合创新之路。 建筑文化现代转型的根本机制在于形成建筑文化转型与社会转型的良性互动关系。首先必须借助建筑物质产品的市场经济运行渠道完成建筑文化社会活动成果的历史积淀,但同时必须坚持建筑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活动中的独特价值和独立地位,从而避免走进极端市场化的转型误区;其次要促进建筑文化社会活动过程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把政府、公众、开发商、建筑师共同纳入建筑文化创造主体范畴,还要逐步建立国际设计公司、国有大型设计院、民营设计公司、私人建筑事务所等设计实体相互竞争并有效合作的组织结构,采取建筑设计招投标、定向邀请竞赛、资格审查后直接委托等多种方式开展建筑文化创造活动,摆脱建筑设计招投标单一模式产生的种种弊端;最后必须依赖社会化的建筑文化教育机制,加强专业教育的领域拓展和普及教育的大众传播,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建筑文化素养。 建筑文化成功转型的标志并不是某一层面的建筑文化完成现代化的更新,而是作为整体的建筑文化体系实现结构性跃迁,这就要求积极推动物质层、体制层和思想层建筑文化的分层不同步转型,同时通过及时整合使建筑文化的整体结构在动态转型过程中始终保持静态上彼此协调的映射关系,从而避免建筑文化转型因结构体系崩溃而中断。而为了避免单一化、同质化的建筑文化转型结果,则必须实施抗衡建筑文化趋同的负熵异化战略:从宏观层面深入挖掘建筑文化的民族特质抗衡异质建筑文化殖民,从中观层面丰富建筑文化地理抗衡建筑文化地域性的缺失,从微观层面加强建筑文化创新抗衡作品的个性趋同。 古今中外的建筑文明成果荟萃于当今的中国建筑文化舞台,不同源头的建筑文化共同参与未来建筑文化体系的建构。具体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需要合理扬弃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充分利用西方古典建筑文化价值,还要积极融汇西方现代建筑文化成就,更要注重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意识的内生。 在本文中采用了理论思辨、对比考察和实例解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现代转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拓展了建筑学和社会文化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不仅可以为建筑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和思路,而且能从理论深层促进建筑的创作实践,从而产生相应的社会政策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对于其它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九十年代我国新一代校园建设的高潮,高校校园规模和面积都在不断扩大,传统大学生生活区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的推动下出现了走向校外的趋势,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大学生校外居住
近几十年来,建筑产业化和建筑信息模型风靡了全球的工程建设行业。建筑信息模型的兴起及推广为工程建设行业解决一些以前不能够处理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建筑产业化过程中
当前经济转型期间,我国土地利用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的土地无偿划拨制度逐渐被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所代替,土地市场正在形成。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效率与公平应该成为平衡个体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公共服务水平作为衡量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大中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筑由静态的功能容器转化为动态的有机传媒介质,由石头的史书成为变幻的互动空间,这使人们的想象力和认知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商业空间信息界面为人们提
商业牌匾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桥梁。它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经济利润,而且还会影响人居环境的质量和整个城市的意象,因此最终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旧建筑再利用的实施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多层面的系统。针对其复杂性,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旧建筑再利用理论及历史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工程实践的三个案例,着重探讨旧建筑再利用实施的
学位
摘要: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正在飞速发展,由于大量人流汇集,为许多便民服务和商业活动提供了发展契机。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空间的整合,一方面拓展了城市空间,促进了城市、建筑、交
《福建传统建筑工艺抢救性研究——砖作、灰作、土作》是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南方发达地区传统建筑工艺抢救性研究”的子课题。本文写作完全建立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匠师访谈
幕墙是当代建筑的常见要素之一,是建筑形式表现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几何学的角度出发,探索幕墙设计中几何控制的方法。第一章阐述幕墙设计几何控制的理念,借鉴几何学对物体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