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双射流喷雾与强化换热特性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发展,众多军工设备如高功率激光武器、微波功率器件、相控阵雷达,机载设施,计算机芯片等不断朝着高频化,高集成度的趋势发展,热流密度急剧增加,表面温度持续上升,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且,在未来还将向着大面积强化换热的需求发展,需要发展新型冷却技术和冷却装置对其进行散热。将喷雾冷却突出的散热能力和合成双射流对流场,温度场的干扰控制能力相结合,有望突破受限空间内高温高热流大面积设备的散热难题。本文即从实际散热需求出发,提出了将这两种冷却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性冷却方法,不仅具有合成双射流结构紧凑、能耗低、易于操控,涡系丰富,利于强化换热等特点,还具有喷雾冷却换热能力突出的优点。设计并发明了小型化、一体化的合成双射流喷雾冷却激励器,对这类新型喷雾冷却装置的流场特性和强化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将超声微孔雾化片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进行有机结合,设计并研究了组合式合成双射流喷雾冷却激励器(dual synthetic jet actuator integrated with a piezoelectric atomizer,DSJAPA)。研究表明,雾化张角随着驱动电压的上升而不断增大,从原来的20°增大到74°,喷雾的直接冲击散热面积提升两倍以上。而当驱动电压恒定时,存在一个最佳驱动频率使得雾化张角达到最大值。使用PIV测试系统对喷雾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雾滴在合成双射流控制下最大可以达到22.5m/s的冲击速度,喷雾模式由原来的密集式低速喷雾转变为稀疏式高速喷雾,这一转变有效提升了液膜蒸发率和喷雾冷却效率,使得合成双射流喷雾冷却能力优于两者冷却能力的简单相加。研究还发现,合成双射流能够有效增强喷雾冷却散热能力,降低热表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度,对温度敏感器件的均热散热具有重要意义。依靠激励器喉道内压强与大气压的差异,在不需要提供额外的能耗情况下,水就能持续进入射流喉道内形成液膜,再由高频高速的合成双射流将液膜冲击破碎成细小颗粒,实现雾化。基于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体式合成双射流喷雾冷却激励器(dual synthetic jet actuator-based atomization device,DSJAA)。研究了驱动电压、驱动频率、冷却工质流量以及喷雾高度对雾化速率,喷雾粒径,表面温度以及热流密度的影响。最大雾化速率在700 Hz的驱动频率,210 V的驱动电压下取得,达到3.4 L/h。建立了喷雾粒径与合成双射流物性参数之间的无量纲关系式,为设计合成双射流雾化器的结构和尺寸提供理论参考。实验发现,当压电陶瓷片谐振频率等于激励器声学共振频率,即Helmholtz频率的一半时,将驱动频率设置为压电陶瓷的共振频率时,雾化性能最好。最佳冷却距离等于合成双射流的冲程长度,冷却能力主要受合成双射流雷诺数和冷却工质的流量影响,实验中,DSJAA最大散热能力达59 W/cm~2。最终,依据大量的实验数据,建立了合成双射流喷雾冷却能力的无量纲关系式。在组合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基于电信号控制的矢量合成双射流喷雾激励器(vectoring dual synthetic jet actuator integrated with piezoelectric atomizers,VDSJAPA),依靠不同型号膜片对相同驱动电信号的不同响应,从而产生非对称合成射流,最终实现矢量偏转。研究结果表明膜片厚度差异越大,对相同电信号的响应情况差别越大,矢量效果越明显,但矢量角的变化随着驱动频率的变化敏感度下降,需要能在大范围内变化频率的电源系统。研究还发现Coanda效应能有效促进喷雾矢量角的偏转,强化其矢量功能。将流场中直接测量的喷雾矢量角与通过温度场中喷雾冲击的中心坐标计算出来的矢量角进行对比,两者基本一致,这说明在对靶板进行冲击冷却时,能够直接控制喷雾矢量角精准去除高温点或高温区。
其他文献
LIPS-300离子推力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款高功率、高推力的电轰击式离子推力器,其束流引出装置为30cm直径的三栅极组件。实际应用表明,该栅极组件能够满足推力器的性能指标要求,但在工作状态下,球面栅极的热变形会使栅极间距减小,轻则导致离子推力器工作性能下降,重则导致栅极接触短路,直接造成推力器失效。因此,开展离子推力器栅极热变形研究,预测栅极热变形,充分认识栅极热变形规律与特点并掌握其中机理,是
动态功能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dFC)旨在研究两个或多个脑区神经活动信号的相关性及其呈现的瞬时动态变化特性。这些脑区在空间区域上可能没有紧密相邻,呈现相互隔离的状态。鉴于以往研究中,动态功能连接与行为学数据间的紧密联系,研究者认为神经活动可能是功能连接波动性的起源,同时强调认知或警觉状态的转换、疾病等都会改变动态功能连接的特性。为了探索高维磁共振数据
相机标定和位姿估计是视觉测量技术中的关键性问题,常用于自主导航、自动驾驶和增强现实等领域。针对飞机的调运问题,本文主要对相机标定、位姿估计和图像去畸变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舰面上固定安装的普通相机,本文研究了基于点线特征结合的标定算法,并设计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充分利用场景中的点线特征信息,准确地标定出相机参数。对于大视场舰面相机,标定时难以在视场中均匀布置控制点,因此我们采用了相
船体形变是导致舰船上武器设备基准坐标系失准的重要原因。惯性矢量匹配法利用角速度矢量和加速度矢量关系实现两个坐标系之间形变的求解,是实现全船基准统一、提升舰船的整体打击水平的重要基础。惯性矢量匹配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静态形变误差使得船体形变测量精度受到限制。论文针对静态形变误差的机理和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双矢量匹配滤波的形变估计效果。仿真表明,动态形变角及水平方向的静态形变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日趋复杂,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应急救援路径选择难度也越来越大,加之不同突发事件响应预案不同,应急救援出动的车辆装备会有差异,救援途中还会受到道路通行条件的约束和可能出现动态突发的次生灾害导致通行受阻,严重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围绕应急救援条件下的路网模型、多元约束条件限制和系统实现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的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建立面向应急救援的多元约束路网模型。分析了与路径规划相
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分布式协同作战(包括无人机集群、有/无人机协同、忠诚僚机等)已成为目前军事强国研究热点。异构空中单元是不同性能、不同载荷的空中单元组合,通过协同控制与柔性配置,能够突破单个空中单元能力限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并促使多空中单元具有灵活多变、抗毁顽存、作战能力非线性提升的特点,适用于多种任务场景。此间,协同任务分配是集群应用的顶层规划,建立各单元与任务之间的合理关联,强化集群协
以2-氰基-4-硝基苯胺为原料,经氧化偶联、酰胺化、亲核取代反应、分子内Wittig反应、还原反应等过程实现了7-氨基氯硝西泮的化学合成,在反应完成后可以直接过滤淋洗即可得到产物,无需其他纯化,操作简便。
全速域预冷发动机是一种新型组合循环发动机,能够在较宽马赫数范围内工作,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理想动力方案之一。本文以全速域预冷发动机进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进气系统方案设计、预冷压气机气动和结构优化设计、原理样机试验台方案设计等工作。在进气系统方案设计方面,提出了进气道、预冷器、压气机耦合设计的方案形式。该方案实现了两个方面的一体化,一是将隔离段与预冷器一体化设计,采用“花瓣”截面构型的扭转式预冷段
目前,大口径枪械是各军事强国的主要特种作战装备之一,在反人员和反轻型装甲目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枪械打击效能的不断提升,提高大口径枪械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已经成为各研究机构的热点研究领域。采用以红外、可见光和激光测距等构成的新型瞄准镜是提高大口径枪械远距离射击精度的主要技术途径。通过对实现枪镜结合的扳机行程检测和电击发控制等关键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大口径枪械电动击发机构设计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激光-电磁推进器具有质量轻、体积小、比冲高、控制精度高、寿命长等特点,能够显著增加空间飞行器的有效载荷,并延长使用寿命,适用于执行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火星开发等空间任务。对激光-电磁推进器工质进行改性可进一步提高推进器性能,故针对激光-电磁推进器对高性能工质的需求,在当前常用的固体聚合物工质的基础上,发展性能更好的改性固体聚合物工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论文以激光-电磁推进器中的纳米改性工质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