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区果园深层土壤水消耗特征及其对水平衡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苹果园以其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得以在该区域迅速发展,但这也不可避免的改变了区域的深层土壤水文过程。深层土壤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特征指标之一,对植被抵御干旱和地下水补给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深层土壤水在植被不同年龄阶段以及降水年(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消耗速率的认识并不充分。前人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0-5 m土层,而对于5 m以下土壤水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较少;其次,随着植被年龄的增加,降水的补给、运移特征,深层土壤水对植被根系吸水的贡献以及蒸散平衡的改变仍需进一步的明确。基于以上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长武塬区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小龄果园,2008年种植果,命名为AP2008;中龄果园,2005和2001年种植果园,命名为AP2005和AP2001;大龄果园,1998年和1994年种植果园,命名为AP1998,AP1994)为深根系植被代表,通过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利用原位中子仪和土钻法对果园根区土壤水分进行原位监测,同时结合同位素、根系吸水模型和水量平衡方法,定量不同年龄阶段果园深层土壤水的消耗利用特征及其对区域水平衡的改变,结果表明:(1)长武塬区多年降水影响深度为0-5 m,因而5 m可作为研究区深层土壤的界定深度;大龄果园AP1994根区5-20 m土壤水几乎不随时间变化,因而其含水量可视为研究区苹果园深层可利用土壤水下限;同时,该耗水极限随深度变化并不是恒定的,土壤粘粒和容重可以分别解释其变化的64%和12%。(2)土地利用由农田转化为果园导致浅层土壤水被显著消耗,但相比19年果园,22年果园浅层土壤水呈现恢复的趋势。从2016年7月到2020年11月,降水的补给导致果园浅层土壤水分得到明显的恢复。其中果园AP1994补给深度最大,可达7.6 m;而果园AP1998补给深度最小,为5.4 m,但补给量最大,可达400 mm。不同年龄果园根区3H峰值的运移深度表明了在10年时间降水的运移深度减少了约1.5 m。(3)深层5-19 m土壤水年消耗速率随果园年龄的增加呈“铃形”分布,在13年左右达到峰值,为177 mm yr-1;在枯水年和平水年,中龄果园深层土壤水呈现显著的降低趋势,而在丰水年所有果园均不消耗深层土壤水。在枯水年,消耗的深层土壤水占果园AP2005和AP2001实际蒸散的比例分别为27.0%和13.6%;而在平水年2017和2018年,其占比分别为15.1%和7.9%。(4)随着果园年龄增加,5 m以下根系占总根系比例达60%以上,但苹果树仍主要依赖于浅层土壤水。同位素混合模型Mix SIAR表明,5 m以下的深层土壤水对果树根系吸水的贡献率可达9%-39%;而对土壤水和植物水同位素进行校正后,其贡献率降至6%-23%;苹果树季节性耗水模式对降水的响应较慢,但在低降水年表现出更倾向利用深层土壤水;尽管果园深层土壤水被显著消耗,但土壤水δ2H和δ18O变化分别在2‰和0.4‰范围内,显示出很弱的变化。(5)果园5 m以下深层土壤水随年龄的增加显著的降低,这导致其水势和导水率成倍降低。相比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转换函数,Rosetta转换函数由于高估深层土壤水势和导水率,从而高估了深层土壤水的贡献;同时,根系吸水模型揭示了6年和18年果园土壤水势和同位素的异质性会导致其根系吸水比例和木质部水同位素在日尺度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6)黄土塬区苹果园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导致了土壤硝态氮大量累积在3 m深度,可达500 mg kg-1,这对区域水土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但干燥化的土壤抑制了硝态氮向更深的土层迁移;土地利用由农田转化为果园后显著地增加了区域的潜在蒸散,但果园长期高生态用水会在大龄阶段降低,从而避免了深层土壤干燥化的加剧。综上所述,深层土壤水是黄土高原地区深根系植被的稳定水源,其在果园的根系吸水和蒸散占比并不可忽略不计。深层土壤水的消耗利用速率不仅与果园年龄有关,还与降水有关;同时,深层土壤干燥化改变了根区降水的补给和溶质的运移特征。该研究对于揭示长期退耕还林下植被与土壤水相互作用以及果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s.)是一种转主寄生的全型锈菌,属活体营养寄生,以小麦为主要(夏孢子和冬孢子)寄主,小檗(Berberis spp.)为主要转主(锈孢子和性孢子)寄主,具萌发能力的冬孢子对该菌有性生殖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由于在持续的潮湿和适宜温度下冬孢子降解失活以及萌发的冬孢子与小檗感病阶段在物候期上
有机培肥作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有机培肥过程中有机碳的分子结构与红壤团聚体形成间的关系仍不是很清晰。因此,本论文以地处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岳阳市的肥效定位试验,利用红外光谱仪、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磷脂脂肪酸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并结合田间埋袋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单施化肥、减量有机肥和全量有机肥)以及不同有机物料(猪粪有机肥、玉米秸秆和油菜秸秆)腐解过程中红壤
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和水稻黄斑驳病毒(RYMV)均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在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属于Caulimoviridae科,具有圆形双链DNA(dsDNA)结构。水稻黄斑驳病毒(RYMV)是Solemoviridae家族成员,具有单链正义RNA(ssRNA)基因组。两种病毒均以金龟子昆虫为载体,在大范围内引起水稻感染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水稻对病毒感
设施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利用方式对土壤生产功能、污染物行为等影响突出,导致土壤发生退化。陕西省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设施农业生产已成为陕西省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然而,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设施农业高种植强度及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带来了一系列土壤质量恶化问题,并逐步成为陕西省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为表征设施农业土壤退化特征,剖析其土壤退化的成因,评价其生态与健康风险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陡沟深,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工程建设中出现了大量45°以上的高陡边坡,在暴雨径流作用下往往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为探明降雨条件下黄土高陡边坡降雨径流侵蚀的水动力学特性及输沙机理,本研究采用室内外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坡度、不同坡面条件、不同雨强组合条件下黄土高陡边坡的产汇流过程、水动力学参数特征及侵蚀产沙输移规律。取得了以下结论:(1)高陡边坡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具有分布广、世代短、繁殖快、抗药性发展迅速等特点,给蔬菜生产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小菜蛾对目前市面上所有类型的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所以探究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迫在眉睫。解毒酶介导的代谢抗性在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中尤为重要,但小菜蛾解毒酶对很多杀虫剂解毒代谢的分子机制
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是相对于瞬时自由基提出的带有未配对电子的有机基团或化合物,半衰期可达到数小时到数月,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有研究表明,腐殖质是土壤中PFRs的重要载体。腐殖质的来源不同,所携带的PFRs的类型和活性可能存在明显差异,进而会影响其潜在的环境行为。因此,本论文以腐殖质为研究对象,结合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lectron param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由于农作物系统磷素管理和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磷素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日益增强。磷肥施入土壤后,80%被固定,这会降低土壤中磷素的生物有效性,造成资源浪费,增加农民劳动成本。石灰性土壤上长期施用氮磷肥可能会影响土壤中磷的组成和有效性,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关于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影响已有大量研究,但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在黄土高原
施用磷肥是提高土壤磷水平、维持作物高产的重要手段。由于磷矿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磷高效利用一直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磷肥施入土壤后易被吸附固定,有效性降低,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另外,土壤管理方式的改变,如农田撂荒或裸地休闲等也影响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因此,理解施肥或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磷形态变化及有效性的影响是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延长磷资源使用寿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陕西关中平原1
砾石在全球尺度下广泛分布,土壤中存在的砾石毋庸置疑将影响土壤水文循环过程。砾石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位置。不同的砾石布设格局对坡面水文过程影响极其明显,特别是对于埋藏于表层土壤以上的砾石而言,因其不直接参与表土的水文过程而往往被忽视,但是这种砾石布设模式往往是引起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本论文针对砾石在水文循环中的特殊性,收集大量有关砾石研究的典型文献,总结归纳出砾石研究的趋势变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