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来源 :皖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alib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急性疼痛剧烈,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operative pain,CPOP)发生率高,神经阻滞可缓解术后急性疼痛和治疗慢性疼痛,但不同神经阻滞对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是否相同,目前证据不足。本研究拟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与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138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纳入标准:胸腹腔镜联合右胸-上腹二切口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IVOR-LEWIS术式)或胸腹腔镜联合左颈-右胸-上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Mc Keown术式);年龄65-8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III级。排除标准:胸椎旁神经阻滞或竖脊肌平面阻滞失败;对局麻药过敏或出现局麻药中毒;脊柱畸形;穿刺部位有感染;有精神病史或因其他原因致不能配合及沟通障碍;有严重系统性疾病且控制不良;术后转入ICU;术后3月内再次手术或死亡;中途退出或失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46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46例)和对照组(C组,46例)。T组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T5-6水平TPVB,麻醉诱导后行双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E组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T5水平ESPB,麻醉诱导后行双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C组麻醉诱导前无特殊处理,麻醉诱导后行双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静息VAS评分大于4分时自控镇痛泵手动追加一次,半小时内连续追加两次疼痛不能缓解及撤镇痛泵后静息VAS大于4分时给予喷他佐辛30 mg静脉滴注。以术后3月时慢性疼痛发生情况为主要观察指标,简明疼痛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平均疼痛程度单项得分≧3分者标记为术后慢性疼痛患者;记录三组术中丙泊酚、盐酸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首次自控镇痛给药时间、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喷他佐辛追加次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48小时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情况、拔管10分钟、术后4小时、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静息与咳嗽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与C组比较,T组和E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拔管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患者首次自控镇痛时间延长,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和喷他佐辛追加次数减少(P<0.05)。与E组比较,T组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P<0.05)。除拔管10分钟时E组咳嗽VAS评分与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17),术后1天内T组、E组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17);T组术后4小时咳嗽VAS评分、术后1天咳嗽与静息VAS评分均低于E组(P<0.017)。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术后慢性疼痛患者数多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3个月时BPI平均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均可缓解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优于竖脊肌平面阻滞;且胸椎旁神经阻滞可降低术后3个月的慢性疼痛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Pancreaticoduodenectomy),病理明确为胰头癌的92例患者,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弋矶山医院收治的92例行PD术后,并且病理诊断为胰头癌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随访截止至2020年9月或患者死亡)。对胰头癌患者初诊时的一般情况、术前血清肿瘤指标、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学指标及术后随访得
目的:制备一种聚乙二醇(PEG)修饰的吲哚菁绿(ICG)负载的黑磷纳米复合物(ICG@BPNS-PEG),以提高ICG的靶向肿瘤能力。通过靶向肿瘤成像示踪肿瘤部位以引导乳腺癌的治疗,并探讨制备的ICG@BPNS-PEG的协同光热效应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拟通过构建一种多功能纳米成像诊疗体系,实现肿瘤的诊疗一体化。方法:1.ICG@BPNS-PEG的合成与表征:首先将红磷(RP)密闭条件下高温加热制备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20年12月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证实的34例PPL患者胸部CT影像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48±10.33)岁,主要影像征象包括:病灶形态、发病部位、病灶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结果:34例原发性肺淋巴瘤中
目的: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ENC1(外胚层-神经皮层1),并研究ENC1对肺癌细胞A549和H1299生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8例肺癌病人组织,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ENC1的表达量,并评估了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q PCR(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蛋白质印迹)印迹技术,检测ENC1在一个正常肺细胞系(16HBE)和两个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
目的:回顾性分析女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力图发掘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提高临床医师对于女性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水平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临床指标。方法:选择黄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10月~2020年10月134例因孤立性肺结节入院手术确诊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恶性88例,良性46例。采用病案检索系统及电话随访的方法搜集所有患者一般性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史、自
目的:酒精作为一种精神活性物质,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其一定浓度的摄入可以影响人类情绪、思维、行为及意识状态。研究表明酒精可能够对脑内调控睡眠觉醒的神经核团产生影响,而臂旁核作为重要的睡眠觉醒调控核团,很可能受到酒精的影响发挥其睡眠觉醒的调控作用。因此,本实验将通过离体膜片钳技术,在脑片水平上探究酒精对臂旁核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⑴急性脑片的制作:使用震动切片机将6~8周龄的雄性C57B
第一部分CT影像特征与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目的:探讨CT影像特征与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56例已知EGFR基因检测结果的肺腺癌患者资料,其中EGFR突变型104例,男40例,女64例,平均年龄(62.68±12.65)岁;EGFR野生型52例,男38例,女14例,平均年龄(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机制复杂,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当前,多项研究发现非编码RNA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和微小RNA(micro RNA,mi RNA),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呈封闭环结构,比线性RNA更稳定,具有成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研
目的:卒中后抑郁(PSD)是一种精神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单核细胞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炎症因子,高密度脂蛋白(HDL-C)是常见的血脂评价指标,本文旨在研究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对于PSD发生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09月-2020年09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卒中后抑郁,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