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赋神话历史人物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赋神话历史人物众多、形象各异,广泛分布在屈原作品各篇章中,对他们的形象塑造和褒贬评价构成了屈赋最基本的书写,承载着屈原的理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本文以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人物分布较为集中的《离骚》、《九章》和《天问》进行文本梳理后发现,不同篇目的人物书写体现出屈原思想精神既相反又相成的特点。本文认为,屈赋神话历史人物书写所反映出的屈原思想精神可以被分成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命运之思,主要体现在《离骚》与《九章》对屈原精神困境及其出路探索的书写中:《离骚》多言及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实现方式,《九章》则多言及屈原的政治处境及理想在现实中的不可实现,二者相反相成,体现出屈原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冲突所造成的精神困境。《离骚》与《九章》的特殊人物书写体现出屈原以“直”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求道精神,以及以死亡作为抗争方式的殉道情结,二者相反相成,共同体现出屈原对精神困境所作的出路探索。二是楚国命运之思,主要体现在《离骚》和《天问》对屈原天人思辨及由此引申出的对楚民族未来的期冀的书写中:《离骚》通过对三代圣王的书写,将天德、君德与民德统一起来;《天问》则通过对三代之衰的书写,质疑《离骚》的观点,消解“天命”的权威性,将历史规律解释权归于人事。二者相反相成,体现出屈原的天人思辨。屈原将这种天人思辨从三代延伸至对楚国历史的书写,一方面继承《离骚》立足于天下的视角,将楚国放置在超越楚之一地的空间和超越周代的更加漫长的时间中去看待其兴衰;另一方面延续《天问》对三代统治天下之合理合法性的质疑,将楚国作为三代以后谁来统治天下的答案,从而表达其对于楚民族政治目标提升之希冀。
其他文献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对智力的认识,例如认为智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智力实体观),或认为智力是可以不断地被塑造的(智力发展观)。青少年的智力观对其学业成就和行为适应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在回答青少年智力观的形成原因时,研究者发现,父母智力观对青少年智力观形成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一影响的具体机制并不明确。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与社会认知归因理论,表扬和批评是智力观代际传递的可能机制。因此,本研究以627名小学
学位
当今社会竞争加剧,学生拼绩点加倍学习、员工拼工作绩效延长工作时间产生“996”工作制等现象表明诸多行业领域出现了“内卷化”趋势。本研究结合该社会现象首次提出“过度努力”的概念,并将过度努力界定为在群体中个体为实现个人相对绩效目标,在他人努力水平未知的情况下根据历史经验信息预估自己的前期努力很可能已能达成既定目标,但为了尽可能消除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力图确保目标达成,而继续付出边际回报率低于前期且不
学位
学位
档案数字化服务外包已逐渐成为档案机构开展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形式,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档案数字化服务外包仍存在标准缺乏、实体损害、信息泄露和后期运行维护的风险。基于此,应从参照标准实施数字工程、遵守档案信息保密协议、强化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三个角度着手防范风险。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