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煤矿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碳氮分布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矿开采活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养分流失以及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使得煤矿废弃地复垦难度加大。为了加快土壤复垦速度,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土壤修复技术,但是大多存在经济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生物炭是缺氧条件下有机废弃物热解形成的富碳产物,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高比表面积、高度的稳定性、成本低廉等特点,在退化土壤修复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针对煤矿复垦区土壤养分贫瘠、结构不良等问题,按照土壤质量1%、3%和5%的比例分别添加水稻秸秆生物炭(SBC1、SBC2、SBC3)、小麦秸秆生物炭(XBC1、XBC2、XBC3)和玉米秸秆生物炭(YBC1、YBC2、YBC3),并设置未添加土壤作为对照组(CK),进行为期180天的室内培养实验。分析不同类型生物炭作用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碳氮组分的变化状况,并探讨了影响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团聚体中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分析,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机制,旨在为生物炭改良退化土壤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水稻、小麦、玉米秸秆生物炭的孔隙数目和孔隙结构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玉米秸秆生物炭表面比较光滑,孔隙结构最为丰富。三种生物炭都以芳环骨架为主,但三者表面官能团有一定的差异。水稻、小麦秸秆生物炭相比玉米秸秆生物炭芳香化更强,而玉米秸秆生物炭具有更高的碳含量、灰分含量、酸性官能团数量。对于改良退化土壤而言,玉米秸秆生物炭相较水稻、小麦秸秆生物炭具有更大的优势。(2)采用湿筛法,将全状土壤按照粒径大小分为>2 mm、0.25~2 mm、0.053~0.25mm和<0.053 mm 4组。原复垦土壤中以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占绝对优势,施入生物炭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发生变化,表现为>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增加,而<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表明生物炭能够促进小粒级团聚体向大粒级团聚体的转化。生物炭添加显著提高了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平均重量直径(MWD),表明生物炭能够提高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且团聚体稳定性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YBC3改良效果最好。(3)有机碳(SOC)、氮(N)含量以0.25~2 mm粒级最高。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和C/N比,同时提高了土壤>0.25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氮的贡献率,降低了<0.25 mm粒级的贡献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2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土壤总氮含量与0.053~0.25mm粒级团聚体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而土壤C/N比则与<0.053 mm粒级团聚体C/N比呈极显著相关。这表明团聚体碳氮对土壤养分具有良好指示性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MWD、GMD与土壤SOC、N以及C/N比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受制于有机碳和氮的共同作用。(4)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未添加生物炭时,细菌群落丰富度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加。生物炭添加提高了>2 mm粒级团聚体细菌群落多样性,并降低了各粒级团聚体细菌群落丰富度;对真菌而言,生物炭添加降低了>2 mm粒级团聚体真菌群落丰富度,提高了其余粒级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并提高了0.053~0.25 mm粒级真菌群落多样性。未添加生物炭时,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酸杆菌门、Gp6酸杆菌纲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γ-变形菌纲、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生物炭改变了各粒级团聚体在门、纲、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生物炭处理下,各粒级团聚体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这表明土壤团聚体由贫营养向富营养环境过渡;各粒级团聚体中参与土壤碳氮循环的细菌,如: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β-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增加。同时,生物炭提高了有利于团聚体稳定的放线菌门以及有利于团聚体氮素积累的壶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各粒级团聚体具有芳香化合物代谢能力的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某些植物病原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如镰刀菌属。生物炭添加促进了土壤团聚体养分的积累,同时养分等环境因子也驱动了微生物群落的演替。综上所述,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能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本研究表明,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氮含量、碳氮比和微生物群落等具有明显差异,所以,在团聚体尺度上研究土壤的生物及理化性质可以更好揭示退化土壤的修复机理。本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后,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增加,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明显增加,其中以玉米秸秆生物炭5%的添加比例效果最为显著。土壤性质改善有助于土壤整体功能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生态修复进程,生物炭添加是矿区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可在矿区修复中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增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措施。近年来,镁合金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已广泛被研究作为心血管支架植入材料。镁作为支架材料的突出优势:(1)镁的密度(1.74 g/cm3)与人骨密度(1.8-2.1 g/cm3)相近;(2)镁具有与人骨类似的力学性能,可有效避免应力遮挡;(3)镁的天然可降解性,可以避免二次手术取出,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高质量生活迫切追求,水资源短缺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禹门口引黄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灌区,涉及运城和临汾地区的11个县市。考虑到当地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到山西省引黄指标仍有剩余,故拟增加黄河干流地表水取用量,来满足灌区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本文针对禹门口灌区引黄扩建工程进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合理配置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
近年来,受黄河来水来沙量大的影响,引黄灌区泥沙问题愈发严重,干渠、沉沙池淤积严重,灌区输配水利用效率不高,严重影响灌区工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探究首部枢纽挟沙水流输移与分布规律、沉沙池淤沙时空分布规律,寻求首部枢纽粗颗泥沙临界不淤流速,对减少有害泥沙引入,增长沉沙池使用寿命、提高灌区输配水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尊村引黄灌区首部枢纽为研究区,通过对一级泵站首部枢纽2019年夏灌期泵前黄河口至
众所周知,水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特别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淡水资源,是保障国家农业、工业和社会幸福指数的关键。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多用于农业灌溉,节约用水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明渠测流精度不足、测流设备昂贵笨重以及测流过程的水头损失大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方便快捷、自动和精准的明渠流量监测是论文研究的方向。为提高我国的水资源监控能力,将灌区明渠测流与物联网云平台相结合,通
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渔农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缓解贫困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现开展淤地坝蓄水改造的技术研究。淤地坝防渗条件较差,不具备蓄水能力。而对淤地坝改造前后的渗流和坝坡稳定性分析是蓄水改造的基础。目前对淤地坝的渗流和稳定性研究大多应用二维模型,对于三维性较强的淤地坝,其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有
中国北方季节性冻土地区水资源短缺,冬春寒冷干燥,蒸发强烈。在季节性冻融作用下,浅埋潜水与土壤水转化强烈,潜水蒸发过程较为复杂,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等不良地质环境问题。探索研究冻融作用和土壤物理特性对浅埋潜水蒸发的影响对于科学合理评价地下水资源和防治土壤盐渍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室内冻融试验装置,进行了潜水位埋深为1.0 m的室内人为控制冻结气温的三种浅埋潜水蒸发冻融试验,分析了土壤粒径、土壤颗
随着全国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的开展,一些新的工程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根据山西省某淤地坝溢洪道工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由于该淤地坝属于传统的闷葫芦坝,经过长年的使用大坝已经达到设计淤积库容,且大坝淤积高程超过了原有的排洪渠进口高程,为了保护大坝安全,延长该淤地坝的使用寿命,设计者考虑到周围的地质条件和当地的经济条件,在为大坝新建溢洪道时选择将大坝溢洪道布置在原有的排洪渠位置,且溢洪道进口高程和原来的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中央1号文件多次明确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同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能有效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农业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冬春干旱少雨,土壤蒸发强烈。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分发生相变并与土壤温度强烈耦合,土壤蒸发规律复杂。探索研究地表调控措施下土壤蒸发规律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寻求抑制土壤蒸发的可行措施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基于2005-2006年冻融期不同秸秆覆盖厚度下(5 cm、10 cm、15 cm、20 cm和30 cm)和2015-2016年冻融期不同冬灌水量下(2015年11月7日一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