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穗柽柳(Tamarix elongata)种群学、群落学及克隆生长特性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574751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生长于河西走廊西端重盐碱地和盐质沙丘上的长穗柽柳(Tamarix elongata Ledeb.)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调查,就沙丘分布与非沙丘分布的种群、群落特征和克隆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柽柳科(Tamariaceae)植物相对其它科植物更适应这两种生境,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相对于重盐碱地,盐质沙丘对植物具有更加明显的选择性或者更多的限制因素,沙埋是目前物种在此分布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重盐碱地、盐质沙丘分布长穗柽柳种群都为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长穗柽柳是重盐碱地和盐质沙丘群落的优势种。相对于重盐碱地,在盐质沙丘上分布的长穗柽柳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更不易受其它种的影响,地位更加重要。盐质沙丘上长穗柽柳对维系整个群落作用最大,而其它种对维系整个群落作用小,但相对于重盐碱地植物有较强的适应性。重盐碱地分布长穗柽柳符合泊松分布(Poisson dispersion);盐质沙丘分布长穗柽柳符合集群分布(aggregated disperson);重盐碱地长穗柽柳与骆驼刺(Alhagi sparasifolia)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负联结。而在盐质沙丘长穗柽柳与骆驼刺生态联结性不明显。两物种对重盐碱地和盐质沙丘都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重盐碱地其各自的决定性环境因素为随机分布,生态位重叠较大,而在盐质沙丘其各自的决定性环境因素呈现斑块分布,生态位重叠较小。坡度、坡型影响长穗柽柳在沙丘上的生长和分布,依不同坡型、坡度密度呈现一定的规律:坡度小于30度时,密度排序:阴坡>迎风坡>阳坡>背风坡;坡度大于30度而小于40度时,密度排序:阴坡>阳坡>迎风坡>背风坡;当坡度大于45度时,密度排序: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在阴坡:随着坡度的增加长穗柽柳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在阳坡:随着坡度的增加长穗柽柳密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在迎风坡:随着坡度的增加长穗柽柳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在背风坡:随着坡度的增加长穗柽柳密度先增大后减小。长穗柽柳以地下走茎和茎生次生根为沙埋后克隆方式,不同坡度、不同坡型对克隆生长产生不同影响,长穗柽柳克隆生长具有较好的可塑性,水份和沙埋是影响克隆生长特性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 MDH)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参与生物体的糖代谢、脂代谢等多种代谢途径。其主要功能是催化苹果酸与草酰乙酸的可逆转化。除此之外苹果酸脱氢酶还与植物的抗逆胁迫相关。本研究利用3’,5’-RACE技术,从棉花叶片中克隆出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命名为GhMDH。把GhMDH基因分别插入到pET-23b和pBin438上,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3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东祁连山地景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1994年到2009年十五年间,东祁连山地景观的六个景观组分林地、草地、灌丛、冰雪、水域和裸地,其缀块数量和缀块面积均有变化。在景观总面积相等的情况下,缀块数量逐年减少。其中,草地的缀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较小,景观稳定性最高,表明基质处于稳定状态;林地、冰雪和水域的缀块面积均减小,表明这三种景观组分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2)东祁
牛磺酸(2-氨基乙磺酸,Taurine),是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之一,在机体各个系统发挥重要的生理学作用。半胱亚磺酸脱羧酶(CSD)是动物体内牛磺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为了探讨CSD cRNA原位杂交探针构建及其在成年小鼠大脑中的表达,本实验根据GENE BANK中CSD cDNA的全长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并从小鼠大脑基因组中克隆CSD目的片段,以此目的片段为模板体外转录法合成CSD cR
本研究根据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灌丛样地和三个草地样地,即杜鹃灌丛(Rhododendron fruticosa shrub land)、高山柳灌丛(Salix cupularis fruticosa shrub land)、金露梅灌丛(Dasiphoru fruticosa shrub land)、珠芽蓼草地(Polygonum viviparum grassland
金属硫蛋白(MTs)是一类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金属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因其功能独特,近年来对MT各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它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防治衰老,增强机体对不良环境的适应,参与体内微量元素代谢,解除重金属毒性等作用。MT多基因家族至少含有4个亚型,即MT-Ⅰ、MT-Ⅱ、MT-Ⅲ和MT-Ⅳ。本研究在前人对MT-I/II/III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特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家兔BMP-7基因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为研究BMP-7基因在胚胎的发生和发育以及其它生殖生理过程的作用提供参考。主要得到以下一些结论:1)结合数据库已有的兔BMF-7基因部分编码序列,采用RT-PCR与RACE技术,从家兔肾脏组织中克隆到一条长1654bp包含了家兔BMP-7基因大部分cDNA的序列(GenBank:EU004072;EF583950;EU599645),该基因序
通过对鼢鼠亚科凸颅亚属(Eospalax)5种鼢鼠的外形与头骨的形态学测量,研究亚属内5种鼢鼠的种间和种内在外形与头骨各特征性状上的差异性。同时结合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进行分析,旨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探讨凸颅亚属5种鼢鼠差异、演化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亚属内所测量的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眶间宽仅与尾长显著负相关,眶间宽与其余10个性状均不存在显
从甘肃境内11个地方实地采集鼢鼠肝脏、用常规的酚抽提法提取线粒DNA、扩增、测序,并运用分子生物学软件CLUSTALX1.81软件对43个鼢鼠个体mtDNA cytb基因序列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分析,用Dnasp 4.10进行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的分析,用MEGA3软件和DAMBE(Ver.4.2.13)计算核苷酸组成(nucleotide composition),统计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