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y5402053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由多个苯环稠合而成的有机物的统称,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某些高分子量的PAHs已被证明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其环境风险不容忽视。我国局部地区土壤中的PAHs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重点开展PAHs污染农业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产漆酶真菌的分离纯化及产酶能力测定,漆酶高产菌株的鉴定,产漆酶真菌的产酶条件的研究及优化,污染土壤的真菌修复作用及真菌-土著菌协同修复作用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1)运用从土壤中筛选具有漆酶活性真菌的方法获得土壤PAHs降解真菌。根据漆酶可将愈创木酚氧化为红色物质的特性,成功地从土壤中分离出多株产漆酶真菌,并得到两株产漆酶能力强的真菌F5和真菌F9。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真菌菌株F5鉴定为顶囊壳属,菌株F9鉴定为露湿漆斑菌。   2)采用单因素分析、析因分析方法及正交实验,对真菌F5和真菌F9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   3)应用真菌F5和F9对PAHs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将真菌F5接入PAHs污染土壤中,加入玉米芯粉为底物,30天后,PAHs总量降低了26%。接种真菌F9到PAHs污染土壤中,加入蔗渣作为底物并添加营养液以调节土壤中C∶N∶P的比例,经过30天的修复,土壤中的PAHs总量显著减少,PAHs降解率达654±2%,而对照土壤PAHs降解率只有16±2%。真菌F9对二苯并(a,h)蒽表现为偏好降解作用,降解率达77±3%。   4)评估了真菌F9修复对PAHs污染土壤毒性的降低效果。利用PAHs毒性当量因子,对真菌F9修复的土壤进行毒性当量分析,结果显示修复后土壤毒性当量比原始土壤降低了约3倍。
其他文献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但是在聚合物材料表面改性中,改性效果随时间推移发生部分衰减,严重制约了此技术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及化石能源的枯竭和其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对新能源及新储能设备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下,超级电容器以其环保、高功率密度、寿命长和快充放电速率等优点成为研究的主流。金属氧化物正以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友好、比容量高等优点逐步取代碳基电极材料。然而,金属氧化物材料的低导电率和循环寿命短是其不足,这些缺陷影响了其作为电极的性能。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
在汶川-芦山两次强震作用下,先天脆弱与高风险并存的山区县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理单元,雅安地震灾区环境地理信息存在离散度高、可变参数多、收集难度大等现状,对这些信息数
P2型锰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由于其价格低廉、原材料丰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是锰系P2型层状结构正极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受到以下几方面的限制:(1)钠离子半径(1.02?)是锂离子(0.70?)的1.5倍左右,较大的离子半径,影响了Na+在晶体结构中的脱嵌,从而影响其大电流充放电性能。(2)锰基层状结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较低大的电流下,存在严重的极化,会阻碍Na+和电子在结构中迁移。(3)Mn
龙锦彩艺术瓷打破了传统的陶瓷装饰技法,它利用硅酸盐微粒作为折射粒子形成了绒光缎彩的装饰效果。 Long Jincai art porcelain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ceramic decorati
本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在过渡金属催化剂作用下两种典型偶联反应:a-乙酰基二硫缩烯酮在TiCl4催化下的C-C偶联反应和2-碘代硒苯与2-唑烷酮在CuI催化下的C-N偶联反应。主
精冲塌角是精冲断面上不可避免的特征之一,而对于一些特定的带齿形的精冲零件,零件的塌角问题尤为显著。过大的塌角会降低精冲零件的工作性能与性能,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部分零件需
目前重大工程混凝土开裂、耐久性和服役寿命等已引起国内外混凝土工程界和科学界的密切关注,也是当今困扰重大基础设施建造的世界性难题。混凝土工程参数的设计和服役期限的预
也许很多人已经在电影《赛车风云》中感受到那种狂飙的潇洒,在《极速漂移》中感受到惊险求速的刺激。在那场毅力持久的赛场上,那些令人羡慕的光环却远远 Maybe a lot of peo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改性SrLaAlO4基微波介电陶瓷Sr1-xCaxLaAl04及(Sr0.6Ca0.4)1+xLa1-x(Al1-xTix)O4材料的制备、微结构与微波介电性能,讨论了其微波介电性能随结构、成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