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期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5城市神经梅毒疾病负担调查与估计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uh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梅毒是我国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居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第3位。其临床表现复杂,分为一期、二期、三期、隐性和胎传梅毒;其中三期梅毒为晚期显性梅毒,可损害心血管、眼和神经系统等,危害极大。既往研究显示,梅毒具有空间聚集性,但未见对三期梅毒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全国性病病例报告中也未开展神经梅毒病例的报告,缺乏神经梅毒发病率及疾病负担数据。因此研究三期梅毒时空流行规律和神经梅毒疾病负担是梅毒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通过收集全国三期梅毒病例报告数据,分析与研判其发病趋势;建立全国三期梅毒报告病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结合空间自相关与时空扫描分析,动态展现三期梅毒疫情时空演变规律,识别疫情聚集和高发地区,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通过对神经梅毒开展专题调查,计算神经梅毒发病率、伤残调整生命年和经济损失等疾病负担,为神经梅毒防控和资源投入提供依据。方法: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和单纯时间扫描聚类分析中国三期梅毒报告疫情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县区为计算单元,应用GeoDa软件进行三期梅毒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通过ArcGIS软件展示热点地图和聚集地图,探索空间分布模式和时空变化特征。对按地理分布选择的5个城市神经梅毒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发病数据,使用Excel和SPSS计算发病率、伤残调整生命年和直接经济负担,使用人力资本法估算间接经济负担。结果:2004-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三期梅毒报告病例数由523例(发病率0.04/10万)增长至3626例(发病率0.26/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年均增长比例为13.10%(P<0.001)(分为3个时段:2004-2006 年年均增长 57.77%,2006-2011 年年均增长 16.19%,2011-2019 年年均增长2.34%)。单纯时间扫描聚类分析显示,2012-2019年间存在时间聚集性。有病例报告的县区数由323个增加至1349个。建立全国近3000个县区(不含港澳台)2004-2019年三期梅毒病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各年均呈“高高”聚集,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新疆等。时空聚类扫描分析共发现12个聚集时空(P<0.001);其中,第1聚集区在2014—2019年,涉及8省437个县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第2聚集区在2005—2012年,涉及6省291个县区,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地区;第11聚集区在2006—2011年,涉及6省129个县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其余聚集区涉及的省和县区较少;3个时段空间扫描发现,聚集的县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和融合。对2017-2019年昆明、西安、海口、郑州、青岛5城市医疗机构调查共发现293例神经梅毒病例(2017年61例、2018年96例、2019年136例),3年间5城市神经梅毒的平均年发病率分别为0.31/10万(0.23/10万—0.39/10万)、0.48/10万(0.39/10 万—0.58/10 万)、0.68/10万(0.56/10 万—0.79/10 万),年均增长 48.11%;所致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分别为323.35人年、455.42人年、630.92人年,DALY 率分别为 1.66/10 万(1.48/10 万—1.84/10 万)、2.30/10 万(2.09/10万—2.51/10 万)、3.13/10 万(2.89/10 万—3.38/10 万)。对2017-2019年5城市具有明确住院费用记录的255例神经梅毒的总住院费用开展调查(2017年44例、2018年89例、2019年122例),结果显示总住院花费462.48万元(人民币,以下同),人均住院花费18136.60元(95%CI:15359.5元—20913.7元)。人力资本法分析结果显示,293例神经梅毒病例总间接经济负担估计为8160.32万元,人均损失27.85万元(95%CI:25.84万元—29.87万元)。各年间总住院费用和总间接经济损失逐年增长,人均住院费用无明显变化。结论:2004-2019年我国大陆三期梅毒报告疫情呈较大幅度增长趋势,但近年增速变缓;疫情地区蔓延范围不断扩大;高发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西北地区,各聚集区间逐渐出现融合。5城市神经梅毒发病率显著增长,疾病负担较为严重,应重视神经梅毒的防治工作。
其他文献
五倍子是一味传统中药,既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又可以作为工业原料。五倍子是盐肤木属植物被倍蚜取食刺激诱导产生的虫瘿组织,但虫瘿组织与寄主植物的基因是否存在差异却从未有人做过研究,且对其基原植物盐肤木属的物种分类与鉴定研究也非常少。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叶绿体基因组研究可应用于物种鉴定、叶绿体基因工程、系统进化及分类研究,两者均可用于物种鉴定与分类研究且各有优势。本研究对五倍子基原
目的:中国与国外患者存在种族差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虽明显改善,但早期死亡率仍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数据,拟初步探讨中国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和早期死亡情况。方法:2004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15岁及以上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特征和早期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荷叶碱(Nuciferine,NF)是一种提取自荷叶的异喹啉生物碱,研究表明荷叶碱能够有效改善血脂,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降脂类成分。目前的研究认为荷叶碱通过改变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减轻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喂养引起的损伤,但有效剂量和口服吸收利用度低,口服后进入体循环的荷叶碱含量低,这种低入血量会影响药物的药效,而在较低的剂量(10和15 mg/kg/d)下荷叶碱仍能具有较好
[研究背景]融合基因检测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诊断分型的主要依据。此外,融合基因也是AML患者预后分层、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和靶向治疗的主要分子标记。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AML融合基因的研究,但是由于种族背景及样本量偏小使得不同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初诊AML人群的融合基因表达
目的1.研究髓系细胞在白念珠菌腹腔感染和静脉感染两种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及吞噬情况,初步探索在不同感染阶段发挥抗菌主要作用的髓系细胞群以及主要的吞噬细胞群;2.探究自噬在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眼内眦静脉注射白念珠菌构建静脉感染模型,.在腹线两侧与大腿相间处往腹腔注射白念珠菌构建腹腔感染模型,在不同感染时间点,取肺脏细胞或腹腔灌洗液,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DC细胞的
目的:CRISPR/Cas9作为一种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广泛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编辑研究。然而小鼠原代造血干细胞(HSC)由于数量稀少,难以被携带大片段的外源基因感染,因此在原代HSC水平上进行基因编辑仍然比较困难。本课题主要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在小鼠原代HSC水平进行基因敲除的方法。方法:首先利用Cas9-EGFP基因敲入小鼠与Cre-ER小鼠杂交产生可诱导表达Cas9蛋白的
目的:近年来,随着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发展,基于NGS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尤其突出的是,单细胞组学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使各领域的研究都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高通量测序也产生了海量数据,在得到测序数据后,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之能够体现生物学意义,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其中,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流
高脂血症(Hyperlipidaemia)常指血脂水平异常,是近年来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一种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可引起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危害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上已有的降血脂药物副作用较为明显,不适于人们的长期使用。微生物历来都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而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是一个目前尚未开发的新药源泉,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由于肠道菌群种类庞大,且绝大多数难以人工纯培养,目
枸杞子作为著名药食同源物质,随着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现象逐年加重,致使农药使用种类增多和剂量加大,造成了枸杞子农药残留现象严重。有关枸杞子药材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农药残留限定标准等已有大量报道,但对枸杞子提取物农药残留检测及加工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转移行为尚未见报道。因此,探究枸杞子不同提取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转移行为,以及对不同工艺制备产品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
目的:探讨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情况。方法:对2003年4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146例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活性(FIB:C)和抗原(FIB:Ag)等。共采集到98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