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商务区内超高层办公建筑底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成都东站商务区XS-07地块超高层写字楼底部公共空间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铁运输业的大力发展及大城市规模的结构性扩张,以位于中心城区外围的高铁站为依托建立起高铁城市副中心已城市许多大城市所采用的发展模式,为了快速建立高铁新城的聚集效应、拉动人气增长、促进经济发展,许多城市在高铁商务区规划建设了一批超高层办公建筑。超高层办公建筑以其巨大的体量和现代化的造型成为了高铁商务区的城市门户新地标,承载着大量的使用者及社会经济活动,其中,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底部公共空间是高铁站区域的城市环境与超塔楼部分的过渡区,是办公塔楼使用者首先进入并充分感知的空间。本文聚焦于高铁商务区内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底部公共空间,着重探究了能适应高铁商务区城市环境的超高层办公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首先,本文对高铁商务区内对底部公共空间设计会产生影响的城市环境要素进行汇总分析,从城市、区域和地块三维度来进行全面解析,并总结出高铁商务区的城市环境内容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底部公共空间的属性,从与高铁商务区城市环境的结合及内部设计两个方面生成底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具体内容涵盖了空间形态结构、空间尺度、空间功能、交通、空间界面等方面。最后,以笔者所参与的成都东客站商务区XR-07地块的实际项目为实践案例来对设计策略进行一一说明。
其他文献
轰轰列列的房地产业发展到今天,除却热得发烫的房价之外,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开发与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价值、城市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更值得思考。  地产商究竟是城市环境的创造者,还是破坏者。地产开发到底给城市带来了什么?是不是城市文化的杀手?
期刊
4月以后,京城土地放量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凄凉”,至7月放量略有提速,下半年土地供应指标完成进度也将会明显加快;市土地储备中心将未来土地交易的主要形式由竞拍改成招标的措施,且“双竞价”的浪声高涨,再次预示着后市土地市场不再平静。    土地出让总体情况    7月北京土地市场共发布挂牌和招标地块5宗,共计65.7万平方米,所有地块均处城八区,而7月成交土地为6宗,4月入市的怀柔区一地块至7月以挂牌形
期刊
根据北京市CBD的规划,在4平方公里用地面积的基础上,前期规划建筑面积为1000万平方米,其中50%是写字楼,25%是公寓,25%是商业。据统计,2005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2.8亿元,朝阳区高达778.4亿元,占总量的26.82%,崇文区、宣武区分别仅为日7.1亿元、80.8亿元。随着200日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CBD将更为活跃,这将会带动区域内商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CB
期刊
“调控、反弹”的剧目曾在楼市反复上演,加息、国六条、观望之后,今冬明春的楼市是否依然能“翻版”往昔的火爆?通过对政策、楼市供需层面的分析,短期市场萎缩大势已定,今冬明春楼市不会出现类似去年的“报复性”反弹。
期刊
尽管国际资本巨头看重中国地产长线利好逆流突进,但“外资”设限表明中国不再敞开大门任外资来去自如。  尘埃终于落定。  7月24日,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  业界普遍认为,文件传递的政策导向不容忽视。至少在房地产投资方面,这份文件的出台意味着,鼓励热钱进入的时代结束了。“这一政策导向,对外资机构的投资信心可能形成影响。”伟业顾问董事金勇对《
期刊
一个月时间里五次出手,华润置地有限公司(华润置地,1109.HK)在全国拿地的势头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
期刊
7月20日,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8%,其中,深圳涨幅最高,为14.6%。在宏观调控人势之下,深圳风头猛然盖过了北京、上海,“领涨”全国。  在此报告出台之前10天,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发布了《2006年上半年深圳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报告书。报告显示,2006年上半年,深圳办公楼销售面积16.93万平方米,同比上涨21
期刊
时近年底,京城土地放量明显提速,11月全市共8宗地块入市,与10月基本持平,土地总供应面积为70.9万平方米,而截至发稿时止,12月正在交易地块亦多达16宗,总供应面积创历史新高,多达317.7万平方米。正如业界预期,年底京城土地集中入市,一些外地和本土强实力开发企业正“磨刀霍霍”,为拿地做好了备战准备。
期刊
  
期刊
现如今,形形色色的商铺蜂拥而起,社区商业、商业街、大型购物中心、商场等,不一而足。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究竟何种业态是理想之选,虽然这一话题已经议论得很多了,相信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对于商铺投资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或实践。在此,本人想就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