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研究 ——基于不同家庭流动安排比较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相继流入城市,形成了一大批农民工群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已婚已育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些农村父母的外出流动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有关子女的家庭流动安排,包括流动还是留守的随迁安排,以及与双亲哪方同住的结构安排。父母外出务工所产生的家庭流动安排上的变化,叠加城乡发展的差异效应对农民工子女的适应发展产生种种积极或消极影响。不同的家庭流动安排以多种方式塑造着子女个体内在以及家庭和学校等外在发展情境,反过来又显著影响了他们的适应发展。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儿童时期是其个体适应和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因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主要活动场域是学校,更应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良好的学校适应是农民工子女进一步接受教育和走向社会的重要基础,而适应不良带来诸多消极后果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家庭流动安排对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农民工家庭的教育安排决策和农民工子女的适应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现阶段,学界有关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与农村一般儿童或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对比研究,而较少将两类群体置于同一个框架进行直接对比。在既有两者比较研究中,关注焦点也多是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两大同质群体间的差异,缺乏对群体内部细致分类的具体剖析,且倾向于考察学校适应的某一或某几方面,对多维学校适应的总体把握更是寥寥。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多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群体内研究,有关两群体及其内部分化的比较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关注不同农民工子女群体之间的多维学校适应差异,尤其是个体心理特征、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家庭流动安排的比较视角,探究不同类型农民工子女在学业适应、心理适应、行为适应和人际适应维度是否存在差异及具体来源。在此基础上,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等综合因素探究不同家庭流动安排下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影响因素的情境差异,以期准确评估农村父母迁移背景下家庭流动安排决策对农民工子女多维学校适应的具体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受到家庭流动安排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双亲结构优势和母亲角色优势。与其他家庭流动安排类型相比,随双亲流动安排是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发展的理想类型,而母亲缺位留守安排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适应发展,尤其是与父亲一方留守的家庭流动安排。具体来看,尽管流动子女多维学校适应均显著高于留守子女,但只有随双亲流动子女才有更好的适应水平,随单亲流动子女学业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适应等方面和留守子女有类似的发展劣势,且显著低于与母留守子女,而与父留守子女在学业适应、心理适应和行为适应等方面均表现最差。第二,基于性别和年级的群体差异结果得出,性别差异体现在留守(尤其单亲留守)子女心理适应以及随双亲流动、留守子女行为适应存在男生劣势;同性别父母的存在引导了子女人际适应的发展;对于学业适应而言,无论何种家庭流动安排形式,女生适应水平均优于男生;年级差异体现在随双亲流动、留守子女学业适应以及单亲结构家庭子女心理适应表现出七年级优势,人际适应仅在父母缺位留守子女中表现出九年级优势。第三,家庭流动安排效应存在一定限度,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主要取决于个体能动性、家庭教养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对比家庭流动安排与各组发展情境因素的影响系数得出家庭流动安排影响作用相对有限的结论,而对各类发展情境因素在不同类型子女学校适应中的影响比较发现,这些因素的影响强度因不同类型子女、不同学校适应维度而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农民工子女间学校适应差异以及影响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发展的不单纯是家庭流动安排本身,更重要的是不同家庭流动安排下的发展情境差异。因此,考察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需以不同类型子女所处的发展情境为背景,分析家庭流动安排影响农民工子女多维适应发展的具体影响。上述研究结论提示我们,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问题不应简单化地归因于家庭流动安排的决策。我们不仅要关注家庭流动安排的直接影响,还应更为细致地探究和剖析导致家庭流动安排效应背后的深层原因。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为优化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发展提供更好的干预方案和更为有效的改善措施。本研究结论对农民工家庭流动安排决策具有直接借鉴意义,对促进农民工子女适应均衡发展具有一定政策启示。第一,鼓励采取合适的家庭流动安排方式。流动父母将子女带往城市,或选择母亲一方与子女留守在家对农民工子女适应发展有相对积极意义。第二,关注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均衡发展。在关注多维学校适应发展的同时更应重点帮扶弱势农民工子女群体。第三,优化农民工子女适应发展情境。一方面优化家庭和学校层面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农民工子女个体内在特质的培养。简而言之,父母迁移背景下离散家庭流动安排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培养个体人格特质和营造高质量的养育环境得以缓解。
其他文献
哺乳动物大脑新皮层主要由6层投射神经元构成,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结构,其在切向维度上主要由四个功能区域组成: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V1)和初级听觉皮层(primary auditory cortex,A1)。功能区域的
蛋白质分泌是生命体重要的生命过程。目前已知的主要的蛋白分泌途径为Sec分泌途径和Tat分泌途径。嗜盐古菌中存在完整的Sec分泌系统和Tat分泌系统,但在分泌途径的选择上与细菌、非嗜盐古菌及真核生物存在较大差异。对嗜盐古菌分泌蛋白的鉴定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分泌蛋白的种类、功能以及作用位置,也可以为了解嗜盐古菌对高盐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以嗜盐古菌Natrinema sp.J7-2为研究对象,
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也被称为人类疱疹病毒8型,属于致瘤性的双链DNAγ疱疹病毒家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KSHV感染会引发三种人类恶性肿瘤,包括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KS)和两种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和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影响脊髓和大脑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MN)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疾病过程中患者上(UMN)、下(LMN)运动神经元发生退行性变性,可导致多个脑区(包括大脑皮层运动区、脑干和脊髓部分)中的运动神经元丧失功能,进而影响肌力、呼吸、吞咽等功能,最终致使患者瘫痪以及死亡。ALS引起的神经元
前体RNA分子的精确剪接是基因转录后调控的一个关键步骤,相对于顺式剪接,反式剪接的作用机制、剪接模式及其进化等研究相对较少。反式剪接产生的新RNA不仅可以增加蛋白质组的复杂程度,还可以提供新的基因调控机制。自噬是通过自噬体和溶酶体途径降解细胞质成分和细胞器的一种分解代谢过程,自噬损伤会导致众多人类疾病,但是反式剪接调控自噬的研究仍未见报道。研究反式剪接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对于理解自噬在生理及病理中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在不经意间遇到许多和隐喻相关的问题。每种语言背后的隐喻由于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比如文化、习俗、语言环境、宗教或思维方式等。因此当我们研究某一种语言背后的隐喻问题时,并不只是研究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宗教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各方面多少都存在一定的相同和差异,造成每种语言背后的隐喻是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些异同点无疑会影响第二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由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易位等遗传或者表观遗传改变所引起的恶性血液肿瘤,这些改变导致了髓系祖细胞分化障碍、恶性增殖。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成人中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随着治疗方案的进步,AML的完全缓解率有了明显改善,但其五年存活率仍然较低。因此,研究AML致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仍是本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对AML发生发展过程中的
企业家公德与私德行为对消费者影响的研究已有丰硕成果,但是现有研究主要从公德或私德行为的单一维度展开研究。根据不均衡理论,由于企业家资源有限,在实施公德或私德道德行为时难免出现公德大于私德或私德大于公德的不均衡行为。而消费者在评价企业家道德行为时应该是从企业家道德行为的总体感知展开评价,因此探究企业家公德与私德不均衡行为成为拓展现有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基于合法性理论框架,探究了企业家公德和私德不均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管理辖区经济的核心机制,地方政府在响应中央下达的经济增长目标任务后,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可能倾向于采取短期经济行为,一些地区甚至存在“贪多求全”、“唯目标论”以及过度“加码”情况,引致了财政支出结构扭曲、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等经济后果。为了进一步稳定经济增长速率、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学者需要深
现代有机合成可以非常有效地构建各种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分子,而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合成方法是有机合成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碳氢类化合物,C-H官能团化反应是合成各种功能性分子的重要手段,直接实现R1-H/R2-H的氧化放氢偶联反应无疑是非常理想的反应模式。有机电化学合成可以通过氧化还原过程实现原料分子的活化,无需加入额外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更加符合原子经济性和绿色化学的要求。进几十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