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及其权力维度 ——一种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批判性考察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跨学科研究,希望对货币的起源及本质给出一种“社会技术”角度的解释,进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托,对当下的货币权力维度批判做出初步的尝试。第一章简要地回顾了西方货币思想史和当代货币理论中信用货币的传统,从货币起源和货币运作机制两个层面分析了巴本、麦克伦德、克纳普、凯恩斯、雷、孙国峰等的观点。他们基本上都认为货币本身不具有内在价值,而是一种在交易时记录信用、清算债务的经济技术。货币之所以被接受并在商业社群中具有流动性,在于有其他主体(往往是主权国家)为其信用背书。巴本认为商品的价值源于对有用物品的供求差异导致的稀缺性,金属货币的价值源于法律规定。麦克伦德认为货币的必要性源自交换的不等价性,货币的功能是代表不等价交换中产生的债务。克纳普认为债务以及价值单位的名目性是货币出现的前提,货币的意义不在于上面的图案和记号,而是来源于国家维持的法律秩序。凯恩斯认为账目货币是货币理论中的原始概念。国家货币论只有在货币形态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国家货币具有商品货币、不兑换纸币和管理纸币三种形式。雷认为现代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没有内在价值,是一种主权货币。政府首先创造一种账目货币,然后用这种账目货币征税。孙国峰以银行发放贷款作为货币流通的源头,认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是信用货币,而非商品货币,非银行主体持有的货币都是由银行创造的。第二章将货币视为关于信用和清算的社会技术。通过对亚当·斯密货币起源论的批判,将货币的核心功能理解为支付方式,而非流通手段。介绍雅浦岛的费币、英格兰的塔利木、早期苏美尔文明的经济实践,将信用和记录作为理解货币作为支付方式所内含的核心要素。通用价值观念的产生是人类创造货币的认知前提。将货币视作关于信用和清算的社会技术,有利于打破货币理论中的“物质拜物教”。以信用的来源和记录的手段作为分析变量,为出现过的货币表征形态进行分类。货币在历史上产生了诸多表征形态,降低交易费用、政治控制、延续传统、储存价值等动机,是货币表征形态变化的动力。第三章认为,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既是商品货币论的集大成,又超出经济学范畴,进入社会历史观的视域。基于对货币内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机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探究了当代货币实践在社会权力场域的意涵。马克思通过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来探讨货币形式的起源。对他来说,货币的本质决不只是通过支付方式或流通手段就能表现出来的那些内容,而是对特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人与之间社会交换关系的一种反映。商品本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造成货币内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理解雇佣劳动关系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理论线索。在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既遮盖了物背后的人的关系,又将关系对象化为可见的物,将不平等的关系转化为可见的货币差异,这是社会权力展现自身必不可少的途径。货币在时间、空间、制度三重限制之下发挥作用,也在三个层面上行使其权力。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也是学生积极认识人生,了解社会、探索真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修养的形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怎样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原则的引领下,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良好形成,引导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程已成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思想品德课程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
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任务来看,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评改不仅可以衡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更会关系到学生的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但是通过郝庄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来看,作文评改已经陷入举步维艰的处境,低效率、低质量的作文评改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发展的最大障碍,对农村初中作文评改的改革刻不容缓。笔者通过对郝庄中学师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现在的学
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和银监会于2015年联合发文,要用三年的时间建立覆盖全国的、政策性、专注农业、相对独立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打消银行等资金供应者在农业信贷风险方面的顾虑、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融资成本,发挥衔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资金供给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入农业农村发展领域。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具有“政府+市场”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我国新时期的重点任务就是要走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工业化不断加速,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差距扩大和水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柳州作为传统的工业型城市,拥有汽车、机械和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
本文以在广西钟山至昭平高速公路项目等广西区内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为例,围绕高速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勘察设计、施工建设、通车运营”的三个阶段,运用社会人类学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高速公路工程与乡村社区发展之间关系。“线型互动”,是指围绕高速公路带状的“线型”主线建设,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方面与乡村社区的自然资源流动、社会支持体系流动、乡村市场交换流动等方面互动交流的全过程。在勘察设计阶段
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自给自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状况不断恶化。自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以来,中国耕地面积从1.29×108hm2减少至1.22×108 hm2,减幅达5.4%。此外,耕地质量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2008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总体质量偏低,质量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随着的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必然随之推进,城市周边的许多农业用地将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农民也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由于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可能忽视了对农民可持续生计的保障。政府对失地农民采取的补偿机制可能不完全合理有效,使得失地农民的话语得不到有效表达,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构建得不够完善,导致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受到影响。为了保障失地农民在失
实体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着力于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是我国推动全面经济结构改革的侧重环节,强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也逐渐成为我国当前的政策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实体经济,并强调应推动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从而提升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但同时也呈现出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部门发展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命脉,同时也是引发生存环境恶化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故研究能源发展以及探讨能源对于环境带来的压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将为未来能源使用、能源替代等问题提供借鉴。本文基于我国能源发展与空气质量现状,使用2000至2017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将能源发展主要分为能源总量、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以及能源环保五部分,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该过程通过构造“绝对量”距离
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军民在抗日救亡的烽火硝烟中形成的,又在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中不断发扬光大,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财富,是我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太行精神的鼓舞和鞭策下,革命战争年代,太行儿女能够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百折不挠,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够艰苦奋斗、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能够脚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