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no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标准方法,不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预期寿命,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虽然随着新型免疫诱导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临床使用,临床上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前显著下降,但急性排斥反应仍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因此,对排斥反应的早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早期准确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移植物的组织活检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损伤及手术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临床上亟待需要一种简单无创的方法用于早期精准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供体来源的游离DNA(donor-derive cell-free DNA,ddcf-DNA)可以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物。目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研究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ddcf-DNA的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术后患者ddcf-DNA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相关性,确定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发生AR时ddcf-DNA的诊断临界值,为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我们选取2018年0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3例,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检测患者移植术前,术中胰腺开放血流2h,术后第1、3、7、14、30和60天这些时间点的ddcf-DNA值,观察ddcf-DNA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趋势。同时,我们进一步选取该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有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排斥组,分别检测正常组患者术前、术后两周和术后30天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同时检测排斥组术前,排斥反应时(17±3.7天)和排斥逆转后三个时间点的ddcf-DNA的含量,探究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的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3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术前至术后第60天)血清中ddcf-DNA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3例患者围手术期中以移植胰腺开放血流后2h的ddcf-DNA含量最高,3例患者的数值分别为12.05%、10.64%和11.05%,患者的ddcf-DNA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L”型下降,术后30天后逐渐达到稳定状态。我们进一步纳入此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20例,其中正常组患者10例,排斥组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及错配数等均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患者术前的ddcf-DNA含量为0.71%±0.09%,排斥组术前含量为0.66%±0.10%,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275);正常组患者术后两周的ddcf-DNA含量较术前增加至1.70%±0.48%,而排斥组(术后17±3.7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含量明显增加至5.73%±2.0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术后30天ddcf-DNA含量稳定在0.87%±0.25%,而排斥组排斥逆转后稳定在0.93%±0.32%,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2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诊断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用于诊断AR的诊断临界值为1.9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80%。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围手术期中血清ddcf-DNA的浓度呈“L”型下降,并在术后30天达到稳定状态。患者术后发生AR时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呈明显升高趋势,当选择ddcf-DNA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临界值为1.91%时,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0%。本研究对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亚基3(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 subunit3,EIF2S3)是蛋白质翻译起始过程的关键分子。已有研究揭示了EIF2S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预示其有望成为癌症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本研究旨在探究EIF2S3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
研究背景与目的脓毒血症作为一种因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每年累及的人口多达数百万,总体表现出病死率高,预后差,经济负担重的特征,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和重视。母体妊娠期脓毒血症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感染源来自于泌尿生殖道,而妊娠期尿源性脓毒血症整体呈现出早期症状不明显、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如果疾病早期出现漏诊并延误治疗时机,易迅速进展为脓毒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仍在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复发、转移是晚期宫颈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或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ancer stem-like cells.CSLCs)是造成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新近研究证明,miRNAs参与肿瘤干性的产生和维持。miR-148a-3p
学位
目的按照羟基磷灰石(HA):海藻酸钠(SA)=3.5:1的比例制备生物墨水,借助3D微挤压打印技术制备羟基磷灰石/海藻酸钠(HA/SA)支架,同时还在上述生物墨水中加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柚皮苷(NG)打印出羟基磷灰石/海藻酸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HA/SA/CGRP)缓释支架及羟基磷灰石/海藻酸钠/柚皮苷(HA/SA/NG)缓释支架,评价以上三种新型载药缓释支架的表征及成骨性能。材料与
研究背景急诊就诊量增加以及急诊有限医疗资源供需的不平衡会导致了急诊拥挤,急诊拥挤会造成医疗。准确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一定程度上可以按照患者的病情更合理地安排有限的空间和医疗资源,缓解急诊拥挤。目前的我国急诊预检分诊体系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机器学习能比基于分诊信息建立的单一模型展示出更高的预测能力。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以急诊患者预后为研究终点事件,构建和验证人工智能分诊模型。目的
背景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常用的生命支持手段,但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这与患者自身病情危重程度有关,也与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缺乏早期预判有关。近年来提出的机械能(Mechanical Power,MP)可综合众多呼吸机参数并能在床旁计算,进一步研究证实,机械能可以全面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且与机械通气患者死亡率相关。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