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新毕业护士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与留职意愿的纵向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通过追踪调查了解新毕业护士在入职第一年各个时间点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及留职意愿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三者之间的横纵向关系及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对留职意愿的纵向影响,以期为管理者改善新毕业护士的职业适应状况,建设稳定、健康的新毕业护士团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整群抽样法选取青岛市5所三级医院的341名新毕业护士为研究对象。应用新毕业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职业适应能力量表、亚健康评定量表以及中文版护士留职意愿问卷在新毕业护士入职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调查,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各个量表得分情况进行统计描述;不同特征的新毕业护士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及留职意愿得分差异情况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与留职意愿的横纵向关系、得分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间点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对留职意愿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新毕业护士在入职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的职业适应能力得分分别为(95.76±12.69)分、(96.10±13.05)分、(99.07±12.74)分、(101.85±11.95)分;各个时间点新毕业护士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80.35%、86.51%、82.40%、90.03%,亚健康得分分别为(73.14±11.77)分、(69.75±12.38)分、(71.50±12.44)分、(68.09±12.55)分;四个时间点留职意愿得分分别为(24.87±2.62)分、(22.67±3.09)分、(23.88±2.93)分、(22.47±3.25)分。2.新毕业护士职业适应能力各时间点影响因素分析:(1)T1时间点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户籍及适应自评。(2)T2时间点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户籍、聘用形式、轮转科室、夜班数量及适应自评。(3)T3时间点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户籍、轮转科室、工作时长、加班时间、带教方式、因病缺勤及适应自评。(2)T4时间点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户籍、聘用形式、轮转科室、工作时长、带教方式、因病缺勤及适应自评。3.新毕业护士健康状况各时间点影响因素分析:(1)T1时间点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户籍、工作时长、加班时间、带教方式、适应自评。(2)T2时间点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学历、户籍、聘用形式、轮转科室、工作时长、加班时间、夜班数量、因病缺勤、适应自评。(3)T3时间点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为户籍、轮转科室、工作时长、加班时间、夜班数量、带教方式、因病缺勤、适应自评。(4)T4时间点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户籍、聘用形式、工作时长、加班时间、夜班数量、带教方式、因病缺勤、适应自评。4.新毕业护士留职意愿各时间点影响因素分析:(1)T1时间点留职意愿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户籍、适应自评。(2)T2时间点留职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学历、户籍、轮转科室、夜班数量、适应自评。(3)T3时间点留职意愿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户籍、加班时间、因病缺勤、适应自评。(4)T4时间点留职意愿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户籍、轮转科室、因病缺勤及适应自评。5.新毕业护士入职第一年各个时间点职业适应能力与留职意愿均呈正相关关系(r=0.4180.528,P<0.05),各个时间点的健康状况与留职意愿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4600.499,P<0.05),各个时间点新毕业护士职业适应能力与健康状况亦呈正相关(r=0.5890.689,P<0.05);不同时间点的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与留职意愿存在继时性相关关系(r=0.2050.631,P<0.05)。6.新毕业护士在入职第一年的职业适应能力得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状况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动性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职意愿在新毕业护士入职第一年呈波动性变化,T1T2呈下降趋势,T2T3有所上升,T3T4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各个时间点职业适应能力及健康状况均能显著影响留职意愿(F=13.19944.237,P<0.05);且随工作时间增加,职业适应能力及健康状况对留职意愿的影响也增加(β=0.1990.322,P<0.05;β=0.2220.365,P<0.05)。结论新毕业护士入职第一年的职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健康状况、留职意愿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特征的新毕业护士在不同时间点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及留职意愿的差异情况也不同;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与留职意愿之间既存在同时性相关,亦存在继时性相关,且三个变量在第一年均呈现动态变化趋势;随工作时间增加,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状况对新毕业护士留职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也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参麦注射液对非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全麻下行非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参麦组(S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S组,使用5%葡萄糖稀释参麦注射液(0.6mL/kg)至150mL,在手术开始时通过颈内静脉以150mL/h的速度泵注。C组在手术开始时通过颈内静脉以150mL/h的速度泵注5%葡萄糖150mL。
目的:丙泊酚是急症抢救,临床麻醉,强化治疗常用的镇静剂。除了镇静作用外,还具有脑保护效应,然而其具体的信号通路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丙泊酚减轻大鼠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损伤中,Keap1/Nrf2信号通路介导线粒体自噬发挥的作用。方法:利用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OGD6h/R20h)模型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丙泊酚对于线粒体自噬的诱导作
目的:本试验是863课题计划项目中的临床试验部分,前期的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了EHC-Ⅰ型一次性血液灌流器清除内毒素的有效性,本试验旨在评价EHC-Ⅰ型一次性血液灌流器对内毒素血症患者血清内毒素和促炎因子的清除效果,为该血液灌流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20年5月-2021年3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因感染所致血内毒素升高大于0.6 EU/ml的患者5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
目的:对比分析普通胸腔镜与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肺叶切除术的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两组,达芬奇机器人组(RVATS组)和普通胸腔镜组(VATS组)。收集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常见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
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被发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中与死亡和不良心脏事件相关的有效全身炎症指标,高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脂质斑块的富集、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减少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受损相关,这些因素均与未来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因此,探究NLA、UA水平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核心症状群内的症状评分,通过聚类分析探讨患者核心症状群的内部症状特征,辨析高症状特征患者的风险预测指标,明确症状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为精准护理、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8月~2020年10月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呼吸内科的1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核心症状群(呼吸困难
目的:通过激动α7烟碱乙酰胆碱能受体(α7n AchR)探讨其与脓毒症脑病(SAE)大鼠脑损害关系;通过STAT3抑制剂阻断JAK2/STAT3通路对其可能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胆碱能抗炎通路对脓毒症脑病的保护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随机地将40只健康的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脑病组(SAE组)、脓毒症脑病+α7n AchR激动剂组(SAE+PNU-2829
研究目的:临床上使用的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是一种以α-酮丁酸为底物测量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和LDH2的活性方法的心肌酶。由于HBDH在人体心肌的含量较高,且峰值出现时间较其他心肌酶晚,所以HBDH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期的诊断有较大优势。除此之外,临床上HBDH还用于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肿瘤、贫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疾患的检查。但是很少有文献报道不同种类疾病的HBDH活性水平的
目的:探讨配对相关同源框1(paired related homeobox1,PRRX1)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自噬的影响,以期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的靶向治疗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PRRX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及慢病毒空载体转染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后,用含嘌呤霉素的培养基连续培养2周,筛选出稳转的细胞株。实验用的细胞
目的:晚期早产儿胆红素代谢能力尚不成熟,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病因较为复杂,如不及时治疗,将引起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研究通过分析晚期早产儿临床资料,探讨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及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指导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减少晚期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2020年12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