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界面纺丝制备多功能微纤维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功能微尺度纤维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可操作性以及灵活的组分和结构等特性,因而在组织工程、雾水收集、信息编码和药物释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这些实际应用中,微纤维材料的结构和组分特征往往决定了最终的性能表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包括湿法纺丝、静电纺丝和微流体纺丝在内的多种技术平台,以用于微纤维材料的可控制备。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平台,微流体纺丝技术能够在微尺度通道内实现对多相流体的精确操控,因而在制备结构复杂和组分多样的微纤维材料时具有显著优势。但是,传统微流体纺丝技术中复杂的纺丝装置和封闭的纺丝环境不利于通道构型的调整和外部激励的引入,使得微纤维结构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了微纤维材料在各类应用中的性能表现。针对传统微流体纺丝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振动激励调控的动态界面纺丝(Dynamic Interfacial Spinning,DIS)技术,实现了微纤维材料在开放环境下的可控、灵活和可编程化制备,并探索了这些多功能微纤维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主要内容如下:1.开发了一种兼具简易性、可控性和灵活性的主动式微流体纺丝技术,即DIS技术。DIS过程中使用的纺丝针管由常见的不锈钢针头组装而成,无需进行表面处理即可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装置制造难度。在外部激励控制下,纺丝针管会在凝固浴界面处竖直振动,因而能够在纤维成形过程中对其施加界面剪切作用,最终实现微纤维的可控制备。开放的纺丝环境则赋予了 DIS过程出色的灵活性,便于对纺丝针管的通道构型进行调整和拓展。利用单轴和同轴DIS过程,我们分别制备了单相水凝胶微纤维和载液滴微纤维。并且,微纤维的结构特征可通过调整振动参数和流体流量进行精确控制。通过进一步拓展针管构型,还可以构建具有复合结构的水凝胶微纤维和载液滴微纤维,从而扩充了微纤维材料的结构类型。2.通过对单轴DIS过程中制备的节点形水凝胶微纤维进行干燥脱水,成功构建了具有“纺锤形节点+连接段”结构的仿蛛丝微纤维。与天然蛛丝相似,该纤维具有雾水收集功能,可在模拟雾气环境下完成雾气的凝结、水滴的定向汇聚和相邻水滴的合并,从而捕获和富集雾气中的水分。并且,在雾水收集过程中,仿蛛丝微纤维表现出了出色的水运输和悬挂能力。在深入研究纤维集水机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改变纤维的结构特征实现了对纤维集水性能的灵活调控,从而为高效集水纤维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更进一步,通过将具有复合结构的多轴节点形水凝胶微纤维进行干燥脱水,还可以构建结合了两种仿生集水结构的组合仿生微纤维。该纤维不仅具有类似天然蛛丝的节点形外观,同时其表面还与仙人掌针刺的表面相似,分布着多条轴向微沟槽。与仿蛛丝微纤维相比,组合仿生微纤维的集水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证明了组合仿生策略在高效集水纤维设计方面的有效性。3.利用振动激励的连续性和灵活性,成功开发了可编程化DIS过程用于制备具有体积编码特征的载液滴微纤维。通过对振动信号波形的灵活编辑,可以实现对纤维内部液滴体积的连续和可编程化调控。而不同大小的液滴可以作为编码单元,从而在纤维内部形成液滴编码序列。和基于颜色差异的传统纤维编码策略相比,体积编码微纤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优异的信息容量,可实现完整文本信息的存储和读取,从而为微纤维材料在信息传输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除此以外,通过整合不同的功能材料,体积编码微纤维还可以实现信息加密和精准化药物释放的功能,这证明了可编程化DIS过程在构建功能化微纤维方面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其他文献
学位
环境地球物理学作为新兴的一门学科,相比较于传统的环境钻探方法,具有高效、便捷、成本低、数据量大且连续等显著优势,吸引着研究者和生产单位的兴趣。我国大批的污染场地缺乏有效且高效的精细表征的技术,而新兴的环境地球物理方法为这一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本研究以铬场地污染为例通过对电阻率和污染物浓度及介质的相关室内研究,构建相关关系,并开展了实际场地勘探。以高密度电法(ERT)为主要探测技术,辅以探地雷达(G
6D姿态估计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抓取、增强现实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然而,现实物体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复杂的场景环境都对6D姿态估计提出了许多挑战。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6D姿态估计方法的实时性、准确性和鲁棒性,本文对基于深度网络的目标6D姿态估计算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YOLO-6D速度精度均衡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注意力的轻量级姿态估计算法CA-YOLO-6D。首先,采用
“无边的作坊”这个概念描绘了具有地域性与社会性维度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所对应的独特的劳作条件中。相对于过分区分劳作与居住场所的美国与欧洲语境,这种扎根在农耕社会的家庭作坊包含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带有社会性含义的空间营造现象。在现代建筑理论中,这种带有社会性操作含义的空间被理解为一种建筑作为社会性媒介的“工具性”概念。本研究基于这样一种意识,即对工具性的探讨不能与其环境割而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由于其高能量转换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和燃料灵活性,是非常有前途的能量转换装置。阳极是SOFC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SOFC的工作特性。SOFC的阳极不仅要为燃料的电化学氧化反应提供场所,还要承担转移电子和气体的任务。传统的镍基阳极受到很多限制,如氧化还原循环下的结构损伤、硫中毒和碳沉积等。因此开发替代镍基阳极的材料是目前SOFC研究的一个热点。阳极的电化学性能不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成熟,制度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金融子市场间及中国金融市场与世界金融市场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为股票市场外资参与度提升、债券市场标的数量与品种增加、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持续深入等。但随着金融市场内部、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其风险也在逐步增大,基于市场间相依性的金融风险传染造成的影响也愈发严重。紧密联系的金融市场会推动资本快
随着近几年柔性器件研究的不断发展,将柔性电子与电致变色器件结合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电致变色器件(ECD)具有颜色丰富、低能耗和开路记忆等优势,柔性ECD通过与可穿戴、自供能和传感等技术结合,赋予器件轻质、可视化存储和自适应隐身等特性。然而,目前柔性ECD的制备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受限于基底面积、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在形变过程中也难以保持机械稳定性,无法满足应用需求。而实现柔性ECD稳定性能的关键
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正处于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换的过渡阶段,宏观调控呈现出“量价并存”的混合型特征。为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银行需要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丰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同时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加以疏通和完善。有鉴于此,本文系统地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过程中的规则设计、目标优化以及传导有效性等问题展开研究,为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本文首先从理
本文试图结合建筑历史、理论、哲学、具体建筑案例,从身体与事物、思想、建筑相互感知的视角论述,旨在说明建筑在某种意义上不只是再现其他事物意义的载体图像,而是自身的概念、创作过程、建筑成果,分别具有活跃表现的具身。在进入20世纪的活跃建筑分析之前,论文先论述了自维特鲁威开始,历经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笛卡尔身心二元时期、启蒙思想和崇高美学时期、建筑风格及美学目的时期、建筑感受等历史时期的典型活跃建
当今世界各个大国的国力竞争已经逐渐从科技、金融、军事等方面的竞争发展到航天科技的方面的竞争,航天科技的发展对宇宙的探索与地面信息的收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对于航天技术这种污染性较大的领域技术的革新也迫在眉睫。HAN基是一种理想的高比冲无污染的航天燃料,本文就是基于研究新型无毒无污染燃料HAN基的燃烧过程中的特性,设计了一套针对HAN基发动机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