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东北冷涡形成和维持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8月调查发现在钓鱼岛东北海域存在很强的冷水涌升现象,本文根据收集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冷水涌升过程,将其命名为‘钓鱼岛东北冷涡’,并分析了其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发现该冷涡是季节性冷涡,每年都会夏季出现。由于调查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本文又利用ROMS模式模拟了东海南部的水动力特征,研究了钓鱼岛东北冷涡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并分析了其与流场的关系。获得了以下几点成果。(1)钓鱼岛东北冷涡是由于底层海水涌升而形成的中尺度冷涡,其温盐等值线上凸的趋势可以达到30m层以浅,但并不能与海表通风。钓鱼岛东北冷涡的水平尺度在150km左右,从50m层的水文特征来看,其水团特征盐度为34.70-34.80,比周围海域盐度高出0.5以上,特征温度低于20°C,比周围海水温度低2-3℃,冷涡区域上层为温度高于28℃的暖水,下层为温度低于20℃的冷水,最低温度在17.50℃左右,中间温跃层大约在30-50m层,厚度在20m左右,温度跨度从28℃到20℃,温度梯度最大达到0.50℃/m;不同年份冷涡强度不同,等密度面上凸程度不同,相比而言,2001年8月的钓鱼岛东北冷涡就强于2003年8月的,2017年七月AUV的调查显示钓鱼岛东北冷涡更弱;然而钓鱼岛东北冷涡出现的位置却每年基本不变,在123-124.3°E,26-27°N范围内。对比模式结果,整个东海南部底层都被温度低于20℃的冷水占据,在(122.5°E-124°E,26.2°N-27.5°N)区域内30m层以上有半封闭的气旋式环流。(2)调查资料分析发现钓鱼岛东北冷涡是季节性冷涡,每年夏季都会出现,五六月份开始形成,十月份还可以观察到该涡,此时该涡已很弱,仅可以在近底层观察到海水涌升的迹象,十二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冷涡已完全消失;八月是该冷涡强度最强的时间,对比模式结果,发现其变化规律与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然而调查分析认为八月时钓鱼岛东北冷涡最强,不过模式结果显示七月和八月其强度差不多,随后逐渐减弱,十月时,其结构已经基本消失,十一月开始,一直到次年四月,钓鱼岛东北冷涡是完全不存在的;横穿钓鱼岛东北冷涡断面的温度分布显示,S区(123.20°-124.50°E)底层和表层温度基本呈现反位相变化,表层温度越高,则底部的冷水越强,温度越低;模式中出现的半封闭流环结构与调查认知和模式认知的钓鱼岛东北冷涡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该结构出现于钓鱼岛东北冷涡的发展(五月和六月)和强盛(七月和八月)时期,冷涡减弱,该结构也开始衰退,半封闭的流环发展是从表层往下,其衰退也是从表层开始消失,相对其发展过程,衰退过程要迅速的多。(3)钓鱼岛东北海域的局地地形是钓鱼岛东北冷涡形成的必要条件,此处有一个深度比周围水深深40m-60m的盆地,盆地的范围大约为(123°E-124°E,26°N-27°N),与钓鱼岛东北冷涡的发生区域基本一致,地形的改变影响了底部冷水的运动,真实和加深地形之下,来自台湾东北的冷水进入到钓鱼岛东北海域盆地之中,然后在此汇聚,壮大底层冷水的势力,然后逐步向上涌升,向西扩张,最终形成钓鱼岛东北冷涡;然而地形填平之后,来自台湾东北的温度低于17℃的冷水就不能进入到钓鱼岛东北海域,虽然依旧有温度低于20℃的冷水到达钓鱼岛东北海域,但是随后又流出了该海域,并不能留存在此海域,无法向上向西壮大冷水的势力,不能形成钓鱼岛东北冷涡;钓鱼岛东北冷涡上层的气旋式半封闭的流环在改变地形之后消失了。(4)经过JEBAR项的诊断分析,基本解释了钓鱼岛东北冷涡季节变化的机制,地形不变,钓鱼岛东北冷涡的变化只能是有局地的斜压性的变化引起。从一月到八月,海洋层结性不断变强,当其达到一定程度时,诱使黑潮次表层水入侵,遭遇突然变深的地形,引起正的涡管拉伸,相对涡度增大,导致五月从表层开始出现气旋式的半封闭流环,之后半封闭的流环深度逐渐加深,底层冷水涌升也逐渐加强,钓鱼岛东北冷涡的特征结构开始出现,此时钓鱼岛东北冷涡开始显现,之后层结性进一步加强,钓鱼岛东北冷涡也逐渐变强,直到七八月,此时该冷涡达到最强,半封闭的流环所占厚度也最深,冷水涌升强度也最强,温度梯度也最大,局地的海洋层结也最强;之后,局地的层结开始减弱,表层的半封闭流环开始消失,钓鱼岛东北冷涡也开始减弱,十月时,其温度梯度(0.08℃/m)已经低于其五月开始形成时的温度梯度(0.12℃/m),半封闭的流环结构也完全消失,底层冷水涌升也变得不明显,模式显示钓鱼岛东北冷涡已基本消失。(5)钓鱼岛东北冷涡的存在有利于黑潮水和陆架水水交换。在钓鱼岛东北冷涡存在期间,平均离岸流量强于平均向岸入侵总流量。改变地形钓鱼岛东北冷涡消失之后,虽然夏季的离岸平均流量只是略微减小(之前为0.38Sv,之后为0.37Sv),而向岸入侵总流量从0.21Sv增加到了0.40Sv,离岸流量从之前远远大于向岸入侵总流量变为小于,钓鱼岛东北冷涡的消使离岸流略微减小,相对的减弱了陆架水与黑潮水水交换。(6)钓鱼岛东北冷涡的底层冷水来自于黑潮次表层水,但是不同时期其来源的具体层次不同。钓鱼岛东北冷涡初始发展(五月)时,其底层冷水源自于黑潮100m左右的水层;然后底层冷水的源起层次逐渐加深,到了其强盛时期(七八月),其底层冷水源自于100m-130m左右的水层;到了其末期(九月之后),其底层冷水来自于黑潮130m-200m之间的水层;其底层冷水的最终去向是回到黑潮。
其他文献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暖水水体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对局地以及全球的气候系统都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西太平洋中除了上表层流系外,次表层和中层流也是整个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包括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以及太平洋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等在内的大尺度现象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次表层和中层流能
深海热液系统每年向海水释放大量的气体组分,不仅为热液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同时也会显著改变周围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征。由于热液流体严苛的温度、压力条件,使得难以直接获取高温喷口流体中气体组分的含量。而通过保压流体取样技术先采样后实验室分析的测量方式,不仅探测效率低下,也无法避免采样和样品处理过程中气体组分的损失,造成极大的测量误差。激光拉曼光谱测量技术因其非侵入、非破坏、无需样品前处理、快速检测等
甲藻是引起有害藻华的主要种类(75%以上藻华事件由甲藻引起),但长期以来对甲藻营养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见的无机营养盐如氮和磷等,很少关注微量营养元素如维生素。但是实际上90%以上的甲藻都是维生素B12的营养依赖型(auxotrophs)。故探索甲藻对维生素B12依赖性营养的遗传学基础对甲藻生物学及其有害藻华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证明某些藻类对维生素B12的依赖性营养主要取决于二种甲硫氨酸
近几十年热带气旋是对海南岛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随着海南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精细化预报和台风浪风险评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特定网箱养殖范围内的台风浪特征、建立了海南岛近岸台风浪精细化预报系统和研究了不同海域台风浪风险对比与评估方法。在本论文中,应用考虑了潮汐和风暴潮效应的风浪流耦合模型ADCIRC+SWAN(Advanced circulat
黄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浅海,在该海区春季出现中层冷水、青岛外海冷水团,夏季出现黄海冷水团等特殊的海洋水文现象。绿潮暴发与中华哲水蚤度夏是这两个季节在黄海特殊理化条件下的生态响应过程,因此开展对该海区的春季转换过程以及黄海冷水团演变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自2007年起,黄海每年爆发浒苔绿潮生态灾害,对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多年的观测对营养盐有较深入的认识,而对于上升流对其影响的报道较少
每年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频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侵扰。其中,达到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了破坏性的风暴潮和海岸淹没,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此外,规模不断扩大的围垦工程改变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分布状况,影响了近岸区域的水动力过程,从而海洋动力灾害一旦发生,后果会十分严重。因此,科学的研究台风风暴潮危险性和海岸淹没危险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风
与以往不同,南极海冰自2014年以来波动增大,多次降至历史低点。海冰的快速变化,可引起气-海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异常,进而造成云、大气及海洋环境的异常。而云辐射对地表的能量收支起重要作用,将加深或减弱大气与海洋环境异常。在极地环境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极地海冰和气候预报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因人们对云在极地大气系统中的角色及过程认识不清,导致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间存在明显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腐蚀防护技术逐渐趋向于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而微纳米材料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作为二维材料家族的一员,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特别是灵活的组成和固有的阴离子交换性能,使其在高氯的海洋环境下具有先天的防护优势,因此能够在众多的微纳米材料中脱颖而出。但是在腐蚀防护领域,人们对LDH的合成以及结构特征研究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遭受风暴潮灾害和台风浪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暴潮灾害和台风浪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几乎每年都会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对于风暴潮和台风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风暴潮和台风浪的致灾机理及其对承灾物的作用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要求。风暴潮过程存在着多种影响因素,各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对
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是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体进行水交换最活跃和最关键的海区,同时也是东海陆架上多支黑潮分支流的生成源地。台湾东北黑潮跨陆坡入侵东海陆架的黑潮水体对东海的海洋环流结构、营养盐输入、海洋生物资源以及近海赤潮灾害等海洋环境的诸多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台湾东北附近海域的流场结构和变化规律对理解和预测东海海洋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伴随黑潮在台湾东北显著入侵东海陆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