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及其脑机制BOLD/MRS多模态fMRI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i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非难治抑郁症(nTRD)的临床疗效。2.探索TRD、nTRD的静息态磁共振(rs-fMRI)脑功能病理机制;进一步阐明taVNS8周治疗前后的TRD、nTRD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波谱(MRS)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相关的疗效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从临床招募到30例TRD患者和22例nTRD患者,参加taVNS连续治疗8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每位患者均接受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每周7天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0周)、治疗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检测临床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还于治疗前(第0周)与第8周末进行冗思量表(RRS)、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及威斯康星认知测试(WCST)的评分。以治疗前后的HAMD-17减分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2、机制研究:纳入部分的临床受试者参加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s-fMRI)研究:23名TRD患者,20名nTRD患者,在第0周与第8周末均参加了脑fMRI扫描,另外招募到26名健康受试者,参加了1次rs-fMRI扫描。比较TRD、nTRD组、健康受试组于基线水平的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Ho)差异,采用功能连接(FC)进一步分析taVNS治疗TRD、nTRD 8周前后FC的变化及与HAMD-17减分率的相关性。纳入的rs-fMRI部分受试者参与了磁共振波谱(MRS)研究:16例TRD患者,11例nTRD患者,10例健康受试者,在rACC脑区检测治疗8周前后的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分析TRD患者GABA、Glu与临床症状变化量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TRD组共纳入30例,脱落3例,最终27例TRD患者完成8周治疗。nTRD组共纳入22例,脱落2例,最终20例nTRD患者完成治疗。经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HAMD-17、HAMA、SDS、SAS、PSQI、WCST基线无显著差异(P>0.05)。TRD组的疗效:治疗8周后HAMD-17减分率为67.73%,13例临床痊愈,8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2例无效,总反应率92.59%。nTRD组疗效:治疗8周后HAMD-17的减分率为75.1%,12例临床痊愈,显著进步4例,进步4例,无效0例,总反应率为100%。两组患者HAMD-17、HAMA、SDS、SAS、RRS、PSQI量表评分均与治疗前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静息态fMRI-BOLD研究结果:三组基线脑功能ReHo值比较。健康组高于TRD组的脑区:左侧舌回、顶下小叶、枕下回、双侧距状回、右侧中央后回;健康组高于nTRD组的脑区:左侧舌回、顶下小叶、枕中回,双侧距状回,右侧中央后回。TRD组高于健康组:左侧颞上极;nTRD组高于健康组:左侧小脑4/5、9、10区,小脑蚓部3区,右侧小脑5区。TRD组高于nTRD组的脑区:左小脑1、2区。治疗8周前后FC研究。①TRD组:右岛叶与左侧额上回、额中回的rs-FC降低。②nTRD组:右岛叶与双侧前扣带回的rs-FC增加。治疗8周前后HAMD-17减分率与rs-FC变化相关性分析。①TRD组:右侧岛叶与左侧额上回之间的rs-FC差值与HAMD-17量表减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2,r=-0.512)。②nTRD组:右前岛叶与双侧前扣带回之间的rs-FC差值与HAMD-17的减分率与呈显著负相关(P=0.026,r=-0.496)。MRS研究结果:①TRD、nTRD、健康受试者三组GABA、Glu基线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TRD组基线GABA、Glu值与基线临床量表相关性分析:TRD组GABA基线值与SAS基线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21,r= 0.610);TRD组GABA基线值与taVNS 8周治疗前后SAS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2,r=0.755);TRD组Glu基线值与PSQI评分值呈负相关(P=0.025,r=-0.573)。③TRD组taVNS 8周治疗前后GABA、Glu值变化:taVNS治疗8周前后GABA、Glu值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论:1.taVNS治疗TRD、nTRD均有疗效。2.TRD、nTRD局部脑功能ReHo的病理机制差异主要在小脑;taVNS治疗TRD、nTRD产生了相似的抗抑郁疗效相关脑区功能-右岛叶及其网络变化,这可能是疗效脑机制之一。3.GABA、Glu与TRD伴随症状焦虑、睡眠、冗思相关,它们也可能是taVNS治疗TRD的神经递质调节靶标。
其他文献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以来,中医药在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者广泛认为COVID-19是由于感受“疫疠”之邪而导致的一种流行性的急性外感热病,属于“瘟疫”的范畴。在COVID-19最为严重的危重期中,患者往往迅速出现高热惊厥、脓毒症休克等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如何对危重期的急性病症进行高效的辨治是外感热病中病情转归的关键,也是治疗中的难点。痉厥就是临床中常见的中医急症之
研究目的回顾性观察益气温阳法指导下,针药结合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筛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导师门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30例;纳入患者共观察9个月,一共5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基线资料统计,包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
研究背景糖尿病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超过半数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2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为社会、经济、个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提示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维生素D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改善2型糖尿
学位
目的:1.通过进行中药联合针灸疗法与单纯中药疗法治疗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的Meta分析,从临床疗效、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评价两种TD治疗方案。2.观察并对比揿针联合静心止动方与单纯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为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两部分。Meta分析部分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
研究目的观察参麻益智方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改善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本研究以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采用参麻益智方干预三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微血管密度,检测突触相关蛋白、VEGF/Flk-1/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初步探索参麻益智方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改善突触可塑性的作用及
近年来随着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中医经方治疗慢性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家重视。乌梅丸作为代表性经方,其组方立意独特、组方之理深邃,与临床慢性病、疑难杂病的病机相契合,因而在慢性病、疑难杂病应用该方逐步增多,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研究基于古今文献及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探讨乌梅丸组方、功效特点,还原乌梅丸证治本源;进一步挖掘、完善乌梅丸已有的方证诊断依据,总结乌梅丸方证应用指征,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慢性
背景: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目前治疗膝骨关节炎末期最有效方法,能够矫正患膝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关节功能,对患者生活水平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者TKA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工关节材料的不断完善,TKA手术已成为成熟手术,能够为严重膝骨关节炎提供有效治疗,在我国老龄化趋势下,每年TKA手术量也在稳步上升。TKA术后康复是获得手术预期疗效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新发冠状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出现(如SARS、MERS、COVID-19等),迫使人类寻找有效地应对策略,从多方面建立控制突发疫情的手段及方法迫在眉睫。适宜的动物模型是疫苗及药物筛选的基础,建立能在P2实验室中应用且成本较低的冠状病毒小鼠肺炎模型,对于控制疫情、药物筛选及病毒免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治疗疫病有几千年的实践积累,自西汉至清末,有记载的大型瘟疫超过300余次,在此过程中形成了
利用省资源平台实施网课教学,兼以微课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诊断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发挥微课结构和数字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干预,有效突破重难点,从而在微课设计应用实践中逐步树立微课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