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形态与嵌锂性能

来源 :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wk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条件与形态间的关系,不同几何形态的碳纳米管其电化学嵌锂性能亦不尽相同.与普通碳材料相比,碳纳米管第一周不可逆容量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电压滞后现象,大电流嵌锂性能优良.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不同类型炸药水中爆炸能量输出参数(冲击波峰值、冲量、衰减常数、能流密度、冲击波能、脉动周期、气泡能)的测定、计算和分析,比较准确地揭示出不同类型炸药在水中爆炸能量输出特性.文章着重讨论分析了高威力含铝炸药组成"铝氧比"对水中爆炸能量输出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对比距离上,把组成"铝氧比"调到0.35~0.40时,其水中爆炸击波能达到最高,当"铝氧比"增大到1.00时,其水中爆炸的
在建立了一条基本具备可连续较稳定运行的特种塑料螺杆挤出纤维生产线基础上,研究不同熔纺温度下挤出压力与挤出速度的关系及不稳定流动的临界条件,以及热牵伸温度对高温高黏度特种塑料PEEK熔体纤维挤出成形过程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特种塑料螺杆挤出纤维工艺参数.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GNP)法合成出LaSrCoFeO(y=0~1.0)体系复合氧化物,对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显微结构和导电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甘氨酸用量、Co/Fe比例、燃烧环境等对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和显微结构有显著影响,不同Co/Fe比例的合成粉料中均形成菱形六面体钙钛矿结构,合成粉料的颗粒细小均匀,衍射峰的d值随Co/Fe比例的降低而增大.在室温至900℃温度范围内,LaSrCoO(
用原位氧化聚合法将聚苯胺分子链插入层状五氧化二钒的片层中,制得了聚苯安/五氧化二钒(PAn/VO)纳米杂化材料,并用氧气对杂化材料进行氧化热处理.采用WAXD、FTIR、TGA、电导率及循环伏安测试等手段对纳米杂化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苯胺分子以伸展的单分子链在受限的纳米空间(五氧化二钒的片层中)生成,自由电子得到充分离域,杂化材料室温电导率提高至10~10S/cm之间.杂化材料经热氧化处理后
电化学电容器以其大容量储能、优良的脉冲充放电性能和长循环使用寿命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各国政府及研究单位的高度重视,各种高性能电化学电容器研究计划相继出笼,其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各种高性能电极材料的研制,包括已有电极材料的结构、性能优化及新电极材料的开发.本文就目前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认为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已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考察了Pt元素掺杂对LiCoO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少量的Pt原子进入LiCoO的晶格,使晶格收缩.过量的Pt将引入新相LiPtO.Pt元素掺杂能改善LiCoO的倍率性能及其循环性能.原因是形成了"活性-惰性"两相体系.
在合成纯相LiMnO的基础上,采用固相分段法制备派生物LiMnCrO、LiMnCoO、LiMnCuO.用XRD、SEM和粒度测试仪分别对试样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检测表明,添加Co和Cu元素能够提高锰酸锂的放电平台,且能保持其初始放电比容量维持在100mAh·g左右,Cr元素不能有效地改善锰酸锂的电化学容量.从结构化学角度初步探讨了Cr、Co和Cu元素对纯相尖晶石型锰酸锂结构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一种制备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LiNiCoVO的新工艺,并采用DSC、TG、XRD、IR、Raman、SEM、EDAX等测试方法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高结晶单相LiNiCoVO在450℃形成.LiNiCoVO位于819cm处的红外吸收带和拉曼吸收带分别归属于VO四面体具有A对称的伸缩振动和VO四面体中V-O键振动的内模振动峰,而332cm处的红外和拉曼吸收带则对应于VO四面体具
本文对锑基负极合金在电化学吸放锂过程中容量快速衰退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负极合金在电化学吸放锂循环中的颗粒破碎-容量衰退模型.研究发现,利用该模型能较好解释部分锑基负极合金的吸放锂容量与其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
用"溶液-凝胶"方法合成平均3.5nm大小的ZnO粒子,掺入PEO-LiClO导电膜中,提高了它在室温下的电导率.用水热方法合成的平均3.7nm大小的SnO粒子,能够使PEO-LiClO室温下的电导率提高两个数量级.两种纳米粒子都是尺度均一且高度分散的,与聚合物电解质主体作用使其晶化度下降,产生更多的无定形区域供载流子运动,从而导致电导率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