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and landslide dynamics upon channel adjustments and sediment

来源 :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暨中国第四纪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tchment-scale analyse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landscape connectivity are critical considerations in appraisals of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tectonically active mountain belts such as Taiwan.This study uses historical aerial photographs, flow discharge and seismic data to analyse landslide changes and channel adjustments over a 30 year period in the Liwu Basin.Recurrent earthquakes and typhoon events trigger frequent landslide activity, channel adjustment and sediment reworking in this system.Spatial variability in magnitude-frequency relations of hillslope-valley floor (lateral) and upstream-downstream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re shown to reflect annual reworking in source and accumulation zones, while partly-confined valleys in the mid-catchment area trap sediment behind landslide-induced dams that are formed and breached on an approximately decadal basis.This promotes partial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in these areas.Landscape responses to disturbance events were especially pronounced following combinations of seismic and typhoon events prior to the 1998 and 2005 images.Although single high magnitude events and series of moderate events affect patterns o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in the Liwu Basin,residence times for sediment storage are very short in this highly-connected river system, where confined valley settings extend virtually to the coast.
其他文献
对连云港近岸海域8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沉积物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该区沉积物物源和沉积动力环境,探讨了两者对该区沉积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粉砂为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范围不大(3.36~7.72Φ),平均值为5.70Φ,平均粒径有由岸向海逐渐变粗的趋势.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沿岸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和海岸侵蚀
对已有的网络计划资源均衡优化的前提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作业可中断和资源强度可变化的网络计划资源均衡优化问题,并将它俩进行集成优化,简化了前提条件的网络计划资源优化问题更符合项目管理的应用实际.建立了基于简化条件的网络计划资源均衡优化整数数学规划模型,设计了基于任务完成时间逐日递增的非关键工作资源分配启发式搜索规则,给出了基于启发式规则的算法流程,通过实例详细说明了算法实现步骤和有关技巧,实例结果
海岛植被景观异质性作为海岛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变化过程与机制影响着海岛生态系统生态学过程.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大长山岛作为研究对象,识别了海岛植被景观异质性空间变异对地形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高程、坡度与植被景观异质性参数在空间上显著相关,并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与其负相关依次为: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AWMPFD)>总边缘长度(TE)>斑块数量(NP)>
利用Delft3D模型研究珠江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对于最大浑浊带浓度以及分布位置的影响,并探究最大浑浊带的影响因素.模型由潮汐、河流流量驱动.模型的水位、流速、盐度和悬浮沉积物浓度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后,说明模型的结果是可信的.敏感性分析实验用以研究盐水锋和最大浑浊带对于流量和边界悬浮沉积物浓度变化的响应.在减少高要站流量后,伶仃洋内盐水锋明显向上游推进,而盐水锋对于石角和博罗站的流量变化响应不
本文分别从人文经济方面对广西、南宁、桂林以及北海进行了考察,介绍了其地理位置、资源概况以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
北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通过对该地区银滩、红树林以及红树林湿地进行了简单介绍。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最终汇聚在海洋空间。扼要回顾了中国海洋地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国海洋地理研究起步较早,也是国际地理联合会海洋地理委员会的发起单位之一。中国在1979年出版了《中国自然地理·海洋地理》卷,并在1987年在南京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在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努力下,由南京大学王颖教授主编了《中国海洋地理》专著,1996年
我国对南海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但从20世纪70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纷纷抢占我国南海岛屿,其中菲律宾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的,也是除越南之外侵占我国岛屿数量最多的国家。中菲南海争端与其他南海争端相比既具共性,也有特性。通过对中菲南海争端的由来与演变、原因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对南海的侵占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的民间"权利"主张行为、70年代到90年代的政府
会议
中山大学自2004年起投入160万在珠海校区筹划、设计并建设"中山大学华南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该试验基地依山傍水靠海,具有如下特点:1、上游完全封闭的小流域与中间部位的校区便于人类活动(如快速城市化)与自然背景下生态与环境物质过程的对比研究;2、与海相接的地理位置便于开展海陆交错带水与物质迁移过程以及海岸带工程建设影响的研究。研究成果可服务于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沿海华南地区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
会议
高雄市壽山西側,由中山大學至桃源里柴山舊部落之間地區,是目前地滑發生最為廣泛且頻仍的地區,局部地點的最高移動速率可超過每年10公分。然而,經研究發現,這個地區整體極可能同屬於更新世末次冰期晚期低海水位時期的一個大規模滑動塊體,目前有一大部分的滑動塊體已經沒於海水面之下。主要證據包括劇埸型的主崩崖,以上坡凹、下坡凸為主的坡型和崎嶇不平的地表地形,坡面散布的都是崩積物和石灰岩崩積碎屑再膠結形成的巨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