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DCIGS的绕射波成像方法识别裂缝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ao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叠加去除顶点的共成像点道集得到的绕射波的成像结果计算量很小,但是还有比较强的反射波能量残余,残余的反射波能量还要通过Radon变换去除。总的来说,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技术可以很好的分离反射波和绕射波,并且对绕射波进行了很好的成像,可以起到识别裂缝的目的。
其他文献
综述了物探技术在川东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就山地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地震解释与储层预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由美国GWR公司研制的超导重力仪目前国际上最高精度的重力场观测设备,该仪器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装成功,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获得用户一致好评。在实验室状态下,超导重力仪精度可高达10-11m/s2量级(常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和地表连续观测的潮汐重力仪器精度在10-8m/s2量级)。该仪器除了能可有效记录天体运动(包括日月等)导致的地球固体潮信号(重力潮汐)外,它
本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数值模拟了二维开口方腔内垂直填充部分多孔介质的自然对流换热问题,着重研究了有多孔介质与自由流体空间同时存在情况下,界面的热质传递问题,以及冷壁面自然对流传热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努谢尔特数(Nu)与瑞利数(Ra)、达西数(Da)、孔隙率ε以及自由空间和多孔介质横向宽度比n的关系。
目的:对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反应性硅的形态进行分析。方法:本项研究以南海北部陆坡SN1和SN2两个站点的柱状沉积物样品作为研究对象,柱状样于2005年采用重力采样器获得。沉积物样品的矿物组成采用X射线衍射(XRD)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微体生物化石和一些典型的自生矿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采用扫描电镜进行显微观察。结果:XRD分析显示,SN1和SN2沉积柱的矿物组成较为类似。高镁方解石和菱镁矿在XRD衍
用于模拟同震阶段断层高速率、大位移摩擦滑动的岩石高速(米/秒量级)摩擦实验在揭示断层同震摩擦滑动力学性质、断层带物质同震阶段物理化学变化、同震地表破裂及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均具有诸多重要发现,并对汶川地震断裂带平溪露头断层泥的高速摩擦滑动性质进行了研究。
本文利用紫坪铺水库七个专用地震台站和六个加密地震台站的数字地震资料,分别使用了平均地壳P波速度分层模型和青藏高原地壳P波速度分层模型,使用双差法完成了震前930次地震、汶川8级主震和5789次余震重新定位,为研究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玉树地震现场工作队在隆宝湖发现连续的出露完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隆宝湖地表破裂带位于微观震中附近,并指明玉树7.1级地震微观震中附近的隆宝湖同震地表破裂带形迹非常清晰丰富,值得进行深入据调查研究。
综述了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属性,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走时数据,对玉树地震区(N32.65°~33.65°, E95.80°~97.33°)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进行了联合反演研究,获得了震区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和震源定位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地震断层参数及活动构造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利用比值,建立关于物性参数的不变量,在未知磁化强度或密度的情况下经过对几何参数、磁化强度、磁化方向的反演,得到了场源形态,进而逐步确立场源的物性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