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重危人员管控措施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国家禁毒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7313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重危人员的类型增多是严峻的现实问题,既增大了一线民警的监管压力,也增加了执法管理成本和场所安全风险.笔者在不断的实践中琢磨出了一些管理方法,加以整理,并试着系统化,与大家进行分享.
其他文献
合成毒品凭借原料易获得、制作易伪装、成品易携带等特点,使众多人卷入其制、贩及滥用中,合成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亟需开展.文章从合成毒品预防教育的受众、内容与工作形式进行讨论,为合成毒品预防教育提供建议.
随着循证及循证实践理念逐步被引入到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当中,实务界逐渐形成了"循证戒治"的氛围,但是,理论界尚未对循证戒治进行一个规范的定义.本文中,笔者将把戒毒工作的实际内容与循证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对循证戒治的概念、内涵与原则进行一个初步解读.
在总结HIV戒毒人员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戒毒场所内的各类管理和戒治举措,构建符合浙江特色的"三期三步一贯穿-331"HIV戒毒人员管理模式.在保证集中收治的HIV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始教育矫治,戒毒诊治、日常医疗工作,维护法律给予这部分人群的尊严和权益,提高其生存、生活质量,同时,化解其负性情绪,消除隔阂,强化学习,为有效融入社会打下基础.通过近一年的运行实践,HIV戒毒人
社区戒毒实施八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但由于地区条件存在着差异,因此,也存在着工作进展参差不齐的现象.在一些条件欠发达地区社区功能发育不全甚至缺失,这使得社区戒毒工作难以开展.云南省一些戒毒康复场所开展集中式社区戒毒的做法,为解决贫困地区社区戒毒工作存在困难探索了一条变通道路.虽然这种做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如果运用于过渡时期,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有价值的,是值得情况相似地区借鉴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吸毒作为一种"亚文化",随着主流文化对中国进行渗透,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对现阶段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及运动康复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引入PDCA理论对戒毒人员的运动康复进行管理。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顺利就业,对于保持戒毒人员的操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戒毒人员通过社会就业体验这个过渡性平台,提前与社会接触,恢复社会功能,获取社会就业经验,强化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回归社会"软着陆".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解除强戒以后,由于缺乏谋生技能,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回到原居住地,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原来的吸毒圈子,极易重新染上毒瘾,使两年强制隔离戒毒成果功亏一箫。本文尝试探索为解除强戒的回归人员建立异地安置机制,以延长他们保持戒毒操守的时间,最终达到彻底戒断毒瘾的目的。
社区戒毒在中国多地已成功实施,戒毒人员复吸率显著下降,因吸毒人员导致的社会治安及刑事案件有所减少.社区戒毒工作在社会化实践、心理干预等方面虽已积累了宝贵的先进经验,但仍然存在社区戒毒建立不完善、帮教效果弱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思想意识陈旧情况下,社区戒毒工作实践中行政手段社区戒毒工作、社区戒毒网格化的开展及发展情况进行讨论.
本文主要叙述了代币管制法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继而针对在现实中普遍难以调动强戒人员戒治积极性的现状,提出在戒治过程中适时引入"代币管制法"的现实意义并进行了初步轮廓式的操作设计.
戒毒康复工作分强制的戒毒康复与自愿的戒毒康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所承担着部分强制的戒毒康复工作任务,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是做好强制戒毒康复工作的前提与基础.现就强制戒毒康复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做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