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CC的MB64编译器技术研究与实现

来源 :第十六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二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go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编译器GCC的内部结构以及其可移植机制的基础上,以MB64处理器为例,研究了移植GCC的步骤、寄存器传输语言(RTL)以及与移植相关的数据文件,机器描述文件、宏定义文件等.给出了数据转移、整数算术运算指令、浮点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以及控制指令的机器描述.使用一个C程序实例对移植后的编译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移植后的GCC能够产生正确的汇编代码。
其他文献
磷化氢(PH3)是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气态载体,在光照条件下消耗,可能存在"耦合温室效应".本文研究了西南黄海海滨湿地芦苇带、盐蒿带、米草带和光滩带4个典型植被带磷化氢气体的释放通量,并测定了气体样品中,的温室气体(CO2、CH4、N2O)浓度.结果表明,海滨湿地大气中普遍存在PH3气体,盐城温带海滨湿地的PH3释放通量为-230~276 ng/(m2·h),其释放过程可能是土壤释放与吸收两种作
非点源是影响地表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为研究鄱阳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情况,选取鄱阳湖入湖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在主要河流入湖控制站对流域径流量及水质进行同步监测,在基流分割基础上,应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公式,探求氮磷径流入湖负荷流失规律.结果表明:2008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昌江和乐安江之和)、修水等五大河及博阳河、西河入湖氨氮和总磷的污染负荷(溶解态)分别为41074.81 t和9 114.9
以平原河网地区的排涝问题为例,引入涝灾风险率评估多致灾因子条件下的涝灾发生概率,应用Copula函数建立了暴雨和外江水位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型,研究了在暴雨和外江水位共同作用下的涝灾概率,并用于排涝工程规模的调算.结果表明,考虑多种致灾因子共同作用下的涝灾概率更能真实地反映涝灾实际发生的概率;基于Copula函数构建的多变量联合概率模型,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多种致灾因子的各种量级组合下灾害发生概率;对于相
寺沟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干流梯级开发的第13座水电站,河道来水量能否满足电站设计发电用水要求,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及水库调度.本文在分析电站上游来水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采用"典型年"法对寺沟峡水电站发电用水与来水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取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结论.
通过对黄土高塬沟壑区果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探讨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出了果园覆草、果园生草、果园套种、旱地果园穴贮肥水地膜覆盖、黄土高原旱地果园土壤蓄水保墒技术、生态果园建设、AGRI SC免深耕土壤调理剂的使用技术等,对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进行了不同栽植方法、不同整地方式、苗木定植初始土壤含水量及微地形等对沙棘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少雨、多风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沙棘定植初始的土壤含水量对沙棘造林成活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只有在土壤含水量大于13.8%时造林,或在造林时采取抗旱或灌溉措施,才能达到造林的目的,避免造林失败;在黄土高塬沟壑区采用鱼鳞坑整地就能满足沙棘造林要求;采用截杆造林能有效提高沙棘造林的成
本文针对近年来水量锐减的现状,从小农水工程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了连续枯水状态下引黄灌区小农水的建设方向,并以宁夏青铜峡灌区为例提出了小农水的具体改革措施:①分区滞水,开源节流;②降低工程的设计标准;③全面推进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加强枯水状态下的工程监护.
利用IPCC AR4中17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SRES A1B、A2和B1三种典型排放情景下的未来气温和降水预测结果,结合坡面土壤侵蚀WEPP模型,在对模型验证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参照集合预报方法,对未来89年(2011~2099年)气候变化下典型红壤坡面的土壤侵蚀进行预估.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均倾向于未来降水量比现状增加,径流量很可能增加,坡面侵蚀可能增加.未来三种情景下的坡面土壤侵蚀水平均比现状
本文针对一种新型淹没出流型旋流竖井泄洪洞开展三维紊流模拟研究,获得了各个流段不同的水流流态、压力沿程分布及其特性,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淹没型旋流竖井泄洪洞内水平洞段水流过渡过程流态可分为掺混消能区、气泡逸出区、气体排出区和平稳流动区,通过对数值计算所得流态、流速以及底板压强的分析,表明该新型旋流竖井泄洪洞在淹没条件下,气体能够顺利排出,流态转换平顺,压强分布平稳,并分析了强紊动掺气水流过渡
本文分析了一段时间以来在高水平体系结构会议、固态电路与设计自动化会议、以及微处理器论坛上公布各种微处理器模拟器和相关技术.在跟踪、对比学术研究界与工业界的模拟工具和模拟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模拟器构建技术的优缺点.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微处理器模拟技术中存在的代码庞大、修改困难、执行速度慢等问题,以及串行执行的结构模拟工具等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