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贯通式潜孔锤局部气举反循环钻进工艺研究

来源 :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技术研讨会暨2011年全国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钻进工艺采用可伸缩式钻杆保证连续进尺,FC15F大直径贯通式潜孔锤使得钻孔深度不受限制,试制局部气举反循环配套钻具,工艺的创新性在于将局部气举反循环钻进工艺应用到大直径潜孔锤上。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证明:(1)本次试验创新性地在旋挖钻机的基础上应用大直径贯通式气动潜孔锤结合局部气举反循环排渣组合钻进工艺,钻进效率达7.25m/h,平均捞渣率达80.9%,钻进及排渣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本排渣钻进工艺创新性地通过研究局部气举反循环中钻井液的流动特点,以流体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及球体绕流理论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以30m孔深为深度点,最终得出科学合理的钻进工艺参数,得出泥浆循环量为1036.5m3/h,所需空压机注气量为27.64m3/min,注气压力为0.43MPa,实践证明计算科学合理。(3)由于贯通式潜孔锤工作性能不受孔深限制,结合局部气举反循环清渣效果随孔深增加而加强的特点,从根本上消除了孔深对潜孔锤工作性能的影响;(4)由于清渣速度快,孔内沉渣厚度减小,提高了桩的单桩承载力,优化桩径,降低工程造价;(5)泥浆排放量减少,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施工清运处理成本。本钻进工艺为大直径钻孔硬岩钻进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高质的钻孔新方法,创新性地提出贯通式气动潜孔锤结合局部气举反循环排渣组合钻进工艺,对提高我国大直径钻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Traditional simulation for avionics system at the abstract level lacks fidelity and is hard to evaluat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nd man-machine effectiveness.So 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method based
为实现发动机缸内工作过程可视化测试,本文以一台直列4缸机为原型,设计开发了一台光学发动机.该光学发动机可以在1 200 r/min的转速下运行,采用高压共轨电控系统,喷射压力和波形灵活可调.全透明石英气缸和活塞上的石英视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为下一步激光测试奠定了基础.采用气动装置进行密封和快速拆卸,不但提高了石英气缸的安全性能,也使清洁视窗的时间缩短到10 min,大大提高了光学发动机的使
使用单孔油嘴,在高温高压容器内,对喷雾进行了火花点火实验.使用可以调节点火位置的电极,研究了不同点火位置的点火成功率,并确定了3个点火稳定性较高位置的点火时间窗口.使用阴影法和自然发光法,研究了点火时刻、点火位置对火焰传播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点火位置位于喷雾轴线上时,其点火成功率较低.随着点火位置在半径方向上距离的增大,点火成功率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点火位置靠近喷雾的下游时,其点火
近20年车用汽油机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利用电子程序控制灵活调节进排气、供油、点火、热管理等子系统,拓宽汽油机低油耗工况范围;这个过程尚未结束,未来5~10年内还将持续.发动机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也将是发展方向之一,涡轮启动转速过高、响应滞后等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车载压缩空气增压可能成为另外一条途径,升功率、升扭矩等有望成倍提升.随着多种技术融合,已经站在了汽油机热效率突破传统理论限制的大门口.
以8 Ah/144 V锂离子电池组的HPPC试验数据为基础,对电池组运行温度为20℃时的PNGV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并据此建立了功率型动力电池组的PNGV模型.根据功率型动力电池组的实际运行特点,基于Arbin台架对电池组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实际输出电压和模型预测电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电池组在稳态条件下运行时PNGV模型的预测精度不高;电池组在动态条件下运行时模型预测电压与电池组实际输出电压吻合得较
深井冻结是一个技术难题.在深厚松散层进行井筒冻结施工中,如何防治冻结管的断裂问题,这就需要从实际地质条件出发,认真分析和研究冻结管断裂的原因,加强施工期间技术管理,尽量减少冻结管断裂,做好预防性补救措施,保证井筒正常安全施工.
根据恒源煤矿已有的矿井地质资料,建立了相应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型.运用FLAC3D对Ⅱ615工作面底板注浆前后采动引起的应力分布、位移变化及底板破坏深度进行了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注浆对底板的加固效果,为底板太灰岩溶水防治及煤矿安全开采提供地质依据和保障.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受到关注,但要将其更好地付诸设计实践,需要对"人"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并将其转换为设计要素,进而产出真正符合人类特质的富有魅力的产品.随着设计对象的变化,所谓的使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涉及行为和认知层面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在传统的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从行为和认知学的角度审视和研究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完善设计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并应用到设计教学中,更好地指导设计实践.本文阐
动漫形象作为特定的产品符号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及情感的深层次需要。随着社会产品的富足和主体精神的重现,人们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向社交、自尊、发展的精神需求转变,努力追求完美无缺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内隐的情感,感性的需要,成为了动漫产品设计的优势。动漫形象和产品设计的融合使两者在原有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感染力,使得工业产品更加变成符合现代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感性符号和感性产品。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由于缺失文化、创新和市场的知识,仅仅教会了学生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因缺少产品设计的文化底蕴、没有创新意识以及缺乏对产品市场的敏锐洞察力等,大多数毕业生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意识淡薄,同时又缺少必要的文化素养,在国外作品的基础上修修改改,没有本质的创新,设计产品同市场脱钩,毕业时竞争力不强。因此,开设技术、艺术和文化熏陶等体系方面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工科院校设计学科体系的整体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