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下的哈尔滨市域城市化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 :2005城市规划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哈尔滨市域城市化进程作了回顾,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城镇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近代经济崛起及现代城市的初步形成阶段;日伪统治时期;建国后城市化的发展;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发展繁荣期.并对哈尔滨市域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偏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发展建设资金缺乏;体制问题束缚城市发展;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等.从五个方面提出哈尔滨市域城市化发展的对策措施:经济发展方面的对策;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对策;行政体制方面的对策;城市建设方面的对策;城市规划方面的对策.希望能对哈尔滨市域城市化发展起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城市战略规划理论的薄弱和体系的缺陷,本文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探讨新的城市战略规划体系,拟以企业愿景管理为基础,建立以城市愿景为中心的城市总体战略;借鉴企业竞争战略而形成的城市竞争战略;讨论城市各个子系统发展战略的城市部门战略.在城市部门战略中重点探讨①城市竞争战略,提出城市竞争战略的理论与方法;②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以企业经营战略为参考,提出以城市主导产业研究和产业结构优化为主
本文从人类居住需求等多种角度出发,选取了交通因素、小区规划设计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7大类共42项指标构建了西安市商品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图,运用层次分析法和SASforwindows数据处理软件对30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商品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优化措施.
近十年的行政中心规划设计与建设,呈现出较强的权力美学倾向,建筑师与规划师在其中的工作状态是激情与困惑并存.本文通过四川省的五个市区的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案例,解析选址与规划的深层思想,总结建筑设计上关于空间、型制、美学表征的求解历程,探讨用谦和介入环境和传承地区建筑精神,注重节能生态技术,以及形式创新来唤起行政服务的亲民性.
本文从城市规划设计项目的基本要求出发,探讨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功能性、效益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及其相互关系,并且以西安市长安区发展战略、烟台开发区新区总体规划等国际竞赛中标项目为例,探索如何在规划设计项目中体现城市的功能定位、用地功能组织的合理性,如何体现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并且探讨如何在不同的项目中应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创新,尤其是应用竞争战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于城市发展战
自2000年江苏城市化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城镇人口增长和空间特征出现了较大变化.本文对该阶段城镇人口规模等级结构分布变动、城镇人口分区变动和城区暂住人口增长和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将分析结果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预测进行比较,剖析了2000年以来江苏省城镇人口高增长及空间显著变动背后的动力机制,并对今后城镇人口增长和空间变动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本文从分析台湾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在贯彻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原则方面的做法,认为历史街区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是历史街区中不可缺少的具有灵性"精神"象征和区别于其他街区的特色所在;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和设计文件上的创新尝试.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公众认可度低的原因,指出强化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是提升认可度的关键,并论述了当前国内科学发展观的倡导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涌现对培养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提出应加快中国城市规划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以促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制度化,从而实现重塑现代城市规划职业精神的目标.
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是提高国民理性认识,摸清家底、合理开发、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用科学振兴风景名胜区.避免决策者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所谓的“政绩”、为眼前利益所蒙蔽、妄图把人间好事(实际是坏事)一日做完,因而做出种种不切实际的错误决策,才能真正把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使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保证后世子孙永续利用而千秋万代、永葆青春.
对厦门马銮湾滨水绿带景观进行设计与研究,将城市景观建设与生态湿地保护建设的概念导入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在工程设计中将两者有机结合,为此方向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
本文认为企业的行为与需求是影响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度开放的外向型地区,企业从"地理集聚"向"企业集群"的衍化,必将加强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内生动力",促使城镇职能差异化出现,从而带动城镇空间结构由"外向型的轴带"向"开放网络+专业节点"演变.把握企业集聚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对企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并根据企业集群的发展要求合理调整城镇空间结构,将是提升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