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刺激冲突的反转效应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e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在认知控制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且无意识冲突研究中常用的启动范式被认为是反应或任务准备的冲突操作。然而,认知控制领域采用2-1 刺激-反应关系分离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冲突,即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前人在意识水平上的研究表明,Flanker 任务中的刺激冲突的行为表现比无冲突(一致条件)差,且比反应冲突好。本研究采用字母Flanker 任务,通过掩蔽分心物形成无意识知觉,以考察无意识水平下的冲突效应及冲突类型特征。该研究的三个实验操控了目标与分心物之前的一致性关系,即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且进一步区分出刺激不一致(刺激冲突)和反应不一致(反应冲突)两种冲突类型。
其他文献
计算机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存储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在人-机交互系统中,人们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是否有其独特之处?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人-机系统中人类记忆加工的特点及其神经机制。实验一验证了记忆的“谷歌效应”(Sparrow,Liu,& Wegner,2011)。学习材料是存储在两级文件夹里的40 文本文档,每个文档内容是一个句子。在学习阶段,要求A 组学习这40 个文本文档,并告诉被试待
面孔识别中有一个非常稳定的现象就是面孔的种族效应,即人们对本族面孔的识别和记忆成绩要好于对他族面孔的.这一效应被认为是面孔认知加工专家化的表现.大量研究发现在知觉和长时记忆任务上都存在本种族优势.从知觉到长时记忆,人类认知加工系统中还存在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视觉短时记忆.一些研究发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任务中,与知觉和识别一样,被试对正立面孔的短时记忆容量高于倒置面孔(Gauthier et al.200
工作记忆是对即时信息进行动态加工、存储的认知子系统,在个体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研究者已探讨了言语信息、空间位置信息与客体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机制。然而,鲜有研究涉及运动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机制。具有社会意义的生物运动信息是运动信息的典型代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生物运动信息,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这类信息对于人与人间的正常社会交互有直接影响。本研究以由光点构成的生物运动为实验
工作记忆和视知觉的关系是近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一种观点(“Final-Output model”)认为,视觉工作记忆是位于知觉之后阶段的一个高级加工过程并存储视知觉的最后输出。但也有观点(“Interactive Model”)认为在感知信息过程中,工作记忆中的表征与当前的在线知觉是一个动态交互影响的过程。近期研究揭示了工作记忆表征内容可以影响之后的时间知觉,然而目前还不清楚时间知觉能否反过来影响工
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新旧思路之间冲突解决是关键的过程。本研究以汉语歇后语谜题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究关键线索特征与不同幽默语启动对顿悟问题解决的促进机制,以期加深人们对顿悟问题解决机制的认识。实验1 以谐音歇后语谜题为实验材料,重点操纵提示语音的特征,其中,谐音字语音为关键提示音,非谐音字语音为非关键提示音。实验要求被试阅读谐音歇后语引语后,主动生成谐音歇后语的答案。结果 发现,在歇后语谜语解
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阿基米德、庞伽莱)都描述过类似的情境:当他们将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富有创造性的解答却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突然闯入他们的脑海中。非常有趣的是,问题被暂时搁置的那段时间正好是他们转而去做一些轻松的事情的时候,如洗澡、散步等。这正好也是个体最容易出现心智游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日梦的时候。那么,白日梦中是否酝酿着创造力?心智游移与酝酿效应之间
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共享在企业知识管理中至关重要。团队内的隐性知识共享对于团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团队中成员间的异质性对团队过程如沟通、团队凝聚力等有重要影响,并且团队异质性的各个维度对团队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团队异质性中的两个不同维度表层异质性和深层异质性对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并认为,团队的表层异质性会增加团队内部的人际冲突,从而不利于团队内信息的
由于暴力犯罪其巨大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以及该类罪犯群体在押人数的不断增长,如何改造暴力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较为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从监狱工作实践出发,以“风险-需求-反应”(RNR)原则为指导,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暴力行为的动机角度对暴力犯进行分类,明确矫正需求,开发设计矫正项目,实践探索暴力犯分类改造。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暴力犯进行风险评估。综合国内外暴力犯风险评估工具,建立暴
采用 “反基准比率效应”范式,考察了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这两种认知加工过程中,基准比率对于印象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被试分别为39 名19~25 岁大学生(男生17 名,女生22 名,均为右利手;实验1)以及46 名19~25 岁大学生(男生21 名,女生25 名,均为右利手;实验2)。结果 发现:无论是群体印象形成还是个体印象形成,在学习阶段,知觉者都能准确认知各类事件间的关系,但会优先
人们在识别面孔时,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对本族面孔的识别绩效比对他族面孔的识别绩效高.这可能与面孔的特征和人们的观察模式有关.Hills 等人研究发现,高加索面孔的诊断特征与高加索被试观察面孔的偏好注视点都是眼睛,而非洲面孔的诊断特征与非洲被试观察面孔的偏好注视点都是鼻子,且仅仅是改变第一注视点的位置就改变了他们之间种族效应(Hills,2013).对于亚洲面孔的研究发现,眼睛是识别亚洲面孔时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