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穗牛鞭草与紫花苜蓿不同混播比例草地产草量特性评价

来源 :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han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筛选出较适宜的豆禾混播组合,本试验通过测定植株高度和冠层结构,对‘广益’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 cv.GuangYi)和‘盛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Shengshi)以不同比例混播的草地产草量进行特性评价,旨在为割草地建植与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混播促使紫花苜蓿植株高度增加,扁穗牛鞭草植株高度降低;所有混播组合叶面积指数平均值均小于扁穗牛鞭草单播草地,冠层底部透光率平均值均大于扁穗牛鞭草单播草地;所有混播组合产草量均大于两种单播草地。其中,混播组合‘50%扁稳牛鞭草+50%紫花苜蓿’(LC2)和75%扁穗牛鞭草+25%紫花苜蓿’(LC1)的鲜草产量分别达到43704.37和40482.37 kg/hm2,均高于扁穗牛鞭草单播草地(33277.8kg/hm2)和紫花苜蓿单播草地(26745.5 kg/hm2)。因此,混播组合LC2和LC1是较适宜的组合,在产草量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其他文献
利用从紫花苜蓿盐胁迫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一个与大豆基因pGmPM10(accession No.AAA91965.1)同源的EST序列,进行3’-RACE和5’-RACE,获得一个cDNA全长序列为1728bp的基因,命名为MsLEA3-1,并将序列递交至genebank,登录号为EU665182。MsLEA3-1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有436个氨基酸的蛋白,等电点为5.18,分子量为47.0
该文以试验研究的相关资料为依据,以西昌生态区特点为依托,阐述了西昌生态区与苜蓿结实性能的关系,表述了该区苜蓿结实性能的基本参数和相关技术要点,认定西昌亚热带暖温生态区是非、半秋眠苜蓿的可选种子繁种区。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种质的123份苜蓿材料进行研究,在出苗时期记录下其出苗顺序,分析出苗快慢程度与抗旱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苜蓿的出苗快慢程度与其抗旱性呈负相关。对原有的抗旱性评价方法做适当改进,使得更加合理化。通过观察对干旱条件的反应以及在干旱复水后的反应,对123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分出5个不同抗旱等级,包括24种强抗旱、26种较强抗旱、23种中等抗旱、29种弱抗旱以及21种最弱抗旱的苜蓿。
本文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体内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MDA)、电导率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间生理调节方式存在着一定差异,其变化规律与生长年限间无明显的规律性;(2)研究的四项生理生化指标均能较好地反映敖汉苜蓿的生长状况;(3)相关分析表明苜蓿草产量与脯氨酸、过氧化氢酶含量显著正相关(P0.85)
以苜蓿菌核病菌培养滤液作为筛选剂筛选紫花苜蓿抗病突变体。试验结果表明,诱导苜蓿抗菌核病突变体的浓度以1/10~1/5倍稀释液为好,选取4~6mm的愈伤组织块进行处理,处理时间96h为宜。
在青岛地区,对国内外23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的适应性和生产性状进行了为期3年的实验研究,通过各个苜蓿品种的株高、产草量、茎叶比等比较研究发现,23个苜蓿品种在青岛普遍生长良好,国外品种生产性能一般优于国内品种;试23个苜蓿品种中,WL323、牧歌401、驯鹿三个品种生产性能较好,这些品种适宜在青岛区大面积推广。
本文简要叙述了近些年来紫花苜蓿抗蓟马育种现状,,综述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在抗蓟马育种中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指出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应用于苜蓿抗虫育种优势预测,体制结构分析等。为加快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高效而切实的方法,从而打开和扩展中国紫花苜蓿抗蓟马新品种培育的崭新局面。
苜蓿(Medicago sative L.)是我国重要的豆科牧草,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苜蓿秋眠性(fall dormancy),又称休眠性。实际上是一种与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有关的遗传特性。本文综述了自苜蓿秋眠性被发现以来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进展,特别对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苜蓿的生态适应性;(2)光、温与苜蓿秋眠的关系;(3)激素及光敏色素对秋眠性的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碱解氮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74.3 mg/kg;有效磷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35.9 mg/kg;有效钾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161.4 mg/kg。
以水琼脂培养基为基质,19个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平皿法,把20粒经表面消毒的苜蓿种子置于接种了3种镰刀菌的水琼脂培养基的表面,然后置于20℃培养箱培养7d后,观察记载发病情况,病害共分5级(0级-健康无病幼苗,4级腐烂坏死的种子)。分别测定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和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对19个苜蓿品种发病率、病情指数及苜蓿种